返回顶部
纳速健身 首页 太极武术 查看内容

武派太极拳技击训练纪要

2009-5-23 08:44| 发布者: awagink| 查看: 742| 评论: 0

“拳势是基础,推手是练习技击的重要手段,散手是‘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前贤几代人身体力行悟出来的道理。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抛在脑后,却喋喋不休地去争论什么“太极拳能否技击”,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武派太极拳自清季咸丰初由武禹襄创始以来,是最早形成的文人化太极拳,通过研究太极拳艺,追求高尚的文化品位、良好的道德情操,强调“实习实用”既讲“文事”(深入地探索太极拳深层理论),也求“武备”(积极地研究太极拳拳势运作规律和技击手法)。李亦畲曾说:练拳是体,打手是用;练拳就是打手,打手也是练拳。学用结合,学用一致,学以致用是武派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当前有些人怀疑太极拳能否用于技击,太极拳的技击术应是什么模式?说明大家对太极拳前途的殷殷关怀。我不揣浅陋,将所知武派太极拳传统训练技击教程择要写出,供研习者参考;藉做引玉之砖,以期更多熟知太极拳技击术的行家里手写出自己的心得,让国之瑰宝太极拳能全面健康地得到弘扬发展。
    武派太极拳传统技击训练的第一步是选材。选材主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首先,太极拳的技击术,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到手甚至成为上驷之才的。学习者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要。以清代武科为例,考生名簿上印有“用、月、日、气”四字。点名时,对身高体宽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点一点;考生身材细高的,在“月”字上点一点;考生身形粗壮的,在“日”字上点一点;考生身形不大端正的则点“气”字。这一规定说明当时政府对考武者的身形相貌极为重视,也成为民间武师选材的依据。武派太极拳的选材多以“同、天、贯、日”四种体型为佳。
    其次,学习者要敏而好学。教拳比教书要累,一招一式老师要反复地身演口授,如果学生领会能力太差,或者不大用功,或者朝秦暮楚不能专心研习师门心法,都会挫伤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旧时武派太极拳名家大都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生,遇上这类学生就不再继续教授,如碍于情面也只能因陋就简,不会过于上心在意了。
    再其次,学生的家境和时间都得有保障。整日奔波为衣食操劳者,哪有更多的时间练拳?没有时间练拳和与师友切磋。哪能出功夫?
    以上三项缺一都不可能练好太极拳技击术。
    此外,武派太极拳在选材上更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养。如一代大家郝为真师事李亦畲就是一个范例,开始“仅得粗迹历六载,努力不怠,奉事敬谨。亦畲曰:可谓诚笃也己’,乃授之真诀,殚极精微,自此发悟,日月有获”(徐震《太极拳大师永年郝公之碑》)。为真先生宅心仁厚,事师若父。李亦畲前辈的曾孙李光藩先生曾和我说,他小时听他祖母讲,亦畲公去世时,长子宝廉(字石泉,李光藩的祖父)、次子宝让(字逊之)都还年幼,难以支撑门户。为真先生常去李府问候师母起居,协助料理家务,这一美德懿行迄今仍被传为佳话。
    武高襄、李亦畲、李启轩都是望族儒生,不轻以拳技授人,卒赖郝为真光大其学,“无土农,无远近,咸师事焉,以故桃李满门,演成一派,流传弗替”。由此可见选材时重视学生品德之重要。
    我过去接触过的武派前辈师尊大都学行兼优,教学方法虽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一、先学拳势——一
    当前拳界有的认为应当练习拳势套路,有的认为勿须练习拳势套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想对此评论。但就太极拳来说,限于其技法特点,如果不从练习传统拳势人手,是不易掌握的。
    旧时老师在教拳势之前,多要学生练习锻炼腰腿的若干基本功。腿是根基,腰可控制全身,筑基扎实,练拳架时易于准确到位。
    武派教学前重身法合度。为此,武禹襄订出《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郝月如又总结前辈心法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阎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以上身法必须—一求对,二处不合,全身都乖,所以拳势尽可不同,身法却不许错谬。徐震在《太极拳发微》中指出:“故演架至于合度,于弁指(指技击)与养生成可得效矣。”然而这些身法要求不是初学者很快就可掌握的,可先掌握提顶、吊裆、尾阎正中,以便学生躯体“立身中正安舒”,然后再掌握松肩、沉肘、涵胸、拔背。提顶、吊裆是对人体竖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对人体横的要求,一竖一横安排得当,再掌握其它要领就比较容易,从而融会贯通,成为一体。
身法要求应从学生练基本功时开始,贯彻到走架打手散手各个阶段。
腰腿功有了一定基础就可练习拳势。武派旧传太极拳势只有一套,即武禹襄首创,李亦畲、李启轩承袭修润,由郝为真广为传播的拳势,但练法却有大、中、小之区分,如同书法有大、中、小楷的不同。练习拳架要求:
  1、中正——《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下万物皆相反而又相济,不可偏执一端,故武派大极拳以阴阳为体,中庸为纲,虚实为用。拳势亦如率更书法,结体精严,法度完备。要求中正工整、严谨规矩、六合对衬、阴阳互托,平衡对称、诵泉根深、尾阎下垂、神贯于顶、双臂如翅。拳势运作动度适中,不可过,过则僵硬,失之粗野;也不可不及,不及则柔弱,失之漂浮;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静时聚敛则内气凝重,动时虚灵则外形飘逸,内外合
  2、舒展——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解要》中要求习者走架打手要“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安”则气度从容,动无虚妄;“舒”则动作舒展,呼吸平和,稳静沉着。要求举止大方,动作儒雅,气魄雄浑,招势到位。势势贯以起、承、开、合,既可避免拳势浮滑潦草,又可放开筋骨关节,气血通畅,劲力顺达于应用部位。待拳势熟练后,再求紧凑缜密。如同有经验的书法家教人写字从大字人手,再依次练习中楷、小楷一样。武派教拳也是由大架而中架,而小架。如此则紧凑不忘舒展,舒展蕴寓紧凑。手不离中,肘不离肋,手不妄动,足不虚行,有的放矢,干净利落。而非一味追求舒展.也非一味追求紧凑.二者相辅相承,才合“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哲理。
  3、柔顺——王宗岳在《大极拳论》中要求打手“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欲达此境必须肢体柔顺,欲求肢体柔顺,得从松缓人手。躯体能松,才可与意识一致,内外相合,听命于意识(“意气君来骨内臣”);走架徐缓,才易做到姿势正确,运作到位,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足合,足与腰胯合,“六合归一”。驱体松净,动作徐缓,柔顺即在其中了。
  4、圆和一二在“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前提下,拳势运作力求回和,以两足为轴构成立体的螺旋运动,宛如天体运行,有“公转”也有“自转”,招势清楚而不含糊,更忌直人直出,僵如木偶。拳势无缺陷,身法不凸凹,运作少断续,劲力则可“八面转换”,无论从何方来力,都可运用圆(螺旋劲)的流动滑移使来力改变方向和着力点拳的走架打手肿说“练拳要明白拳理。”拳理是练拳指南,只有明白拳理,练拳才有准绳,才有章可循。通过走架弄清每一拳势的“法”和“术”,才能越练越精。武派前辈名家教拳多要求学生对每一拳势知其名称,熟其法度,明其用法,晓其变化。明规矩,守规矩,进而脱规矩,合规矩,神、意、气、体合一。
关于走架的速度,旧时有“三年慢练,三年快练,然后再不快不慢”的练法。近人习拳多不快练;养生则可,如习太极拳技击术,在拳势慢练熟悉后,仍须快练。如整套拳架不能快练则某些拳势必须快练,还要从“八面支撑”做到“八面转换”。快练仍然和慢练一样讲求身法、拳势结构、运作要领,不能因快乱了章法。
  总之,走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紧张、僵滞、呆板),熟而不油(油滑、草率),遵循法度、稳准贯彻始终才好。
  二、继练推手二——
  推手旧名打手,含义较推手厂泛。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文亦称推手。
推手是太极拳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拳架是基础,推手是练习用法。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明确指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知己知彼始可“百战不殆,“欲学习太极拳技击术者必须练好.推手。太极拳是一家“柔”性拳术,以自卫为主,技法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借力使力,寓反击于防守之中。如果不练习推手,就无法掌握这些技法,与人相搏就不易做到因敌变化,顺势走化,以俟我顺人背乘隙反击。
  武派太极拳着重练习活步推手(即进退各三步半的推手)。练习推手必须认真遵守王宗岳《打手歌》和李亦畲《八法打手歌》的规定,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不可虚与委蛇。
  有关推手理论和具体要求,武禹襄、李亦畲以及郝月如等前辈均有著作,读者可阅读。本文只着重介绍武派训练推手的传统教程。
  l、练习手法、步法、身法一一因为推手是由掤、履、挤、按四法组成,两人的手臂要不停地在一起缠绕。根据这一练习形式,武派前辈在教推手之前,教学生先练习有关手法、步法、身法在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前提下,双臂练习若干圈法;如平圈、竖圈、横圈、斜圈、前后圈等。结合圈法、身法着重练习揉胸转脊、磨腰虚胯。诸圈和腰脊身法熟练后,接来手就可如牛舌卷草,灵蛇吸物。
  步法主要练进退和虚实变化。前进之步管、逼、插,后退之步为跟、横、侧。步式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过大不灵活,身体易起伏不稳,过小不易到位,气势弱小。手法、步法、身法娴熟后,再练推手就容易做到手上干净,脚下清楚、手上干净上肢虚实变化、劲头方位、运用方向可以准确到位,不致于含糊不清。脚下清楚则步法正确,前进后退才有准地方,而无废步。腰脊圆转,易于走化发放。李亦畲曾说:“手与足是首与尾的关系,首尾相应,互相默契配合,中以胯虚与磨腰,才能进者得机得势,退者灵动圆活,无僵硬之病。膝与肘、肩与胯也同此理。百骸如出一心,才能发之有效”。说明先练好手法、步法、身法的重要。
  2、保持懒扎衣的正确姿势,身备五弓。推手是据懒扎衣衍化而成,练习推手无论是定步还是活步都要始终保持懒扎衣拳势的间架结构,身备五弓,才能蓄发相变、中规中矩。对此,李亦畲前辈在《身备五弓图》(见附图)中有明确的阐述,写出供读者参考研习:
  “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引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串,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引自《武派太极拳谱》第七节《太极五弓图解》)
  3、熟悉八法,先求顺随——推手是由掤、履、挤、按(暗寓采、挒、肘、靠)组成,首先要学生熟悉这一程式,然后由有经验者带领学生练习,先求顺随。对方快我也快,对方慢我也慢,对方有力我也有力,对方无力我也无力。总之,我意在先,时时留意对方的虚实变化,逐渐就练出了。听劲”的功夫。然后再练习顺势走化,改变来力方向,做到处处回转自如,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逐渐达到处处可以引进落空,破坏对方平衡。顺随劲练好,有了上下相随的功夫,再进而掌握沾连粘随四法,克服顶、匾、丢、抗四病就较容易了。韩钦贤在《走架打手白话歌》中说:“彼此进退跟随劲,无穷变化在腰中……四正四斜全是意,不丢不顶随意行”,说明推手先要练习顺随功夫。这是经验之谈。
  4、研习“五技”、“八法”等技法——推手有一定功夫后,就应结合拳势研习在推手中如何运用掤、履、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跌、打、踢、拿、掷五技以及接(沾住来劲)、化(引进落空)、拿(制彼不能走化)、发(乘隙反击)等技法,并为散手奠定基础。
  5、要在巧妙上下功夫——太极拳术之妙在于巧,不在于力,“巧”才能“四两拨千斤”,故武派传统推手强调技巧,而不斗力。当各种技法掌握后,更应在巧妙上苦下功夫,做到身要灵,灵则空;手要随,随则疾;步要稳,稳则敏;眼要锐,顾三前,盼七星;腰要活,虚实变化从心所欲;手、眼、身、腰、步在心意统帅下“六合归一”,则可达到吞吐浮沉,绵软巧脆之境地。
  6、遵循顺、逆、变、空、玄的练习顺序——武派太极拳推手教程大体上可分为顺、逆、变、空、玄五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练习重点,但又不是截然分开。对其具体内容,我在《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见《武林》杂志2002年第8期)都有过介绍,本文不再重复。
  三、精研散手——
  拳势是基础,推手是练习技击的重要手段,散手是“学以致用” 的目的,因而武派太极拳前辈对此都很重视,并培育出不少好手.如郝门弟子同志高,李圣端、李香远以及霍梦魁、陈明洁、陈固安等均以散手著称。
散手训练程序是:
  1、先练手法、步法一一经过拳势、推手以及刀剑等器械锻炼,进人散手训练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然而推手有一定程式规矩,是两人双臂缠绕胶着状态下进行较技,而散手是自由搏击,没有固定程式,二者大不相同。因此,武派前辈训练散手多以36式短打作为由推手向散手的过渡练习。
  此外,还要练习一些适应散手的手法、步法。手法是先练定步接手。由两人对练,一人出拳击打,一人练习接化。如甲双拳向乙面部胸部连续进击,乙用纭手(武派拳势,下同)或搂膝拗步等手法沾截走化,引进落空。俟乙接手熟练后,再改用单手接化甲的双拳。定势接手熟练后,再练活步接手。能熟练地接化一人双拳,可继练两人进击,一人接化。这种练法说来简单,练时却要付出不少精力,且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化解来拳的手法,不可等闲视之。比如郝为真接手擅用“旋腕提(截)肘”,很巧妙,也很实用,只有通过练习接化来拳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在实际搏击中,“手快不如腿快”,除着意练习“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等拳势步法外,还要多练“五行步”,以便搏击时“闪开正中定横中”,斜进正击。
传统拳法分长拳短打,武派太极属短打拳,更要刻意练好裹裆、护肫、腾挪、闪战等身法。
  2、融会贯通各种技法——掤、履、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多用于推手,跌、打、踢、拿、掷五技却是散手的核心,但是二者不可分割,应相辅相承。此外,太极十三枪中的圈枪缠拿,出枪滚转,进枪顺步随,回枪要抽拿;太极剑中的顺人势,借人力,蹈人虚,乘人隙;太极刀中的转折迅疾,勇于接敌,闪进逼取等等技法都应融会贯通于散手之中。
  3、多予实践——“实习实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武派太极的优良传统。武禹襄、李亦畲常与青壮年精通武技者比手,藉以印证所学,故其术始能精妙。实事证明,只有不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拳艺技巧。在实践时一要着重研习本门心传技法。二要留意其它拳术的技击特点,再据本门手法练习破解之术。如我的家乡练习梅花拳的人很多,梅花拳手多擅擒拿术,我小时就练过一些化解擒拿的技巧。一年暑假回家,我一族兄练梅花拳,我俩在一块切磋,他用擒拿术,我—一化解,并能乘隙回击,这说明有针对性地练习之必要。
  4、重视学生的品质修养——旧时师长在教学之同时更着重育人,对学生的品质修养极为重视。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提出“气以直养而无害”,此话源于《孟子》。这句话中的“气”并非养生家所说的气,它包含个人情操修养在内。徐震《太极拳发微·德艺》中曾说:“少私寡欲,则气定矣,是为善养”又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就是对‘气以直养”的说明。
更多精彩扫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纳速健身”!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