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其它武术] 八极名家谈八极拳(转)

[复制链接]
billych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 11:36:48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 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类繁多,各呈异彩。其中八极拳做为十大拳种之一,以其动作朴拙,注重实战,外示刚猛而内寓柔巧的独特风格享誉武坛,蜚声海外。

由于此拳出手厉害,容易伤人,加之其他原由,前辈们多艺不轻传,故此流布不是甚广。又由于前人习练,多重下苦功,更重临敌实效;再有大约是受文化水平的制约,而缺少书面的理论的总结;故此关于此拳的文字资料所留极少,公开示人者在文革前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时有一些关于八极拳的文章、图书面世,如今打开武术类期刊,浏览武术网站,关于八极拳的资料已是屡见不鲜,其中谈及其名称、内容、源流、掌故的文章不少,然众说纷纭,时有相左或明显谬误,乃至胡编乱造、哗众取宠。作为一名八极拳爱好者,也曾听先师王金声先生以及已是耄耋之年的师兄们讲述(老师兄们更多是听师祖王锡庆先生讲述)八极拳的一些情况,其中关于八极拳的沿革,虽为口传,不甚翔实,然而可信。因为老前辈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不会也无必要为了某些功利去制造假说,他们只是习武传艺而已,至多是有些保守,也是事出有因。下面就老人们的口述,及我手头掌握的零星资料,综合起来从名、实、源、流四方面简要说说八极拳。此文并无意厘正诸说,只想作为一家之言公之于众,以飨同好,或许有抛砖引玉之效,或许能作有兴趣研究此拳者的参考。

说 名

    先说说“八极拳”这一名称的涵义我想是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对此拳拳理的理解。

八极拳也有人称作“把计拳”、“八计拳”、“八技拳”、“八忌拳”、“开门拳”……,各有其解。我们的拳谱称之为“把计拳”。如何理解“把计”二字?前人解为:把者,握也;计者,谋也。把计即“手把之中有把握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之意。前辈李大忠之曾孙李树云先生曾将“八极拳”解为“把计全”,即“手把之中计策全面”。虽“全”与“拳”二字为谐音,然而有助我们从中领会八极拳法之要旨。另外拳谱中还强调“计”的谐音字“极”和“疾”的意思也隐含其中。极者,至也;疾者,速也。即“发力至极点,出手须神速”之意。称之为“开门拳”也有道理,因拳谱中有“不招不架,开门而进”句。所谓门者何?拳谚“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可做解。开门者,即是使对方双手失去攻防能力,我便破门而进、登堂入室也。如今,普遍称此拳作“八极拳”,这也符合前辈关于“头、手、肘、肩、足、膝、胯、身”均可向八个立面的八个方向发力的阐述,我们是以从众,故此此文也以“八极”称之。需要说明的是,一些文章在谈及“八极”二字时,过于强调此二字的最早出处见于《淮南子》一书,须知该书与此拳并无甚关联,词义与拳名是不同的概念,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可以认为以“八极”二字命名此拳,是借用《淮南子》中关于“九州之外”宇宙无穷极的遐想,来比喻此拳向八方极处发力,使四夷宾服的气概。(有人称八极拳作“中心八极”,正是用此意)但切不可认为此拳也产生于《淮南子》成书的那个时代,那么此拳产生于何时呢?

事例讲述:邸金双  邸金国  王京雨

说 源

八极拳到底源于何时,无从考,至少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材料证明其源头。八极拳当是古代兵将、拳师在长期实战和技击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而来。一般认为八极拳始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拳谱中记载:吾拳保过朱洪武。据此应该说八极拳至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明大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有“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一句,有人认为其中所说巴子拳即八极拳。理由是:八极拳是原名的雅化;或称“巴”与“耙”通假,耙子是喻八极拳的特殊拳型(一般握拳拇指是屈附于食指中指之侧,练八极握拳时拇指是屈覆于拳眼之上),当然也有人不同意此说,姑且存疑。

目前八极拳已分若干支系,形成不同流派,但尊吴钟(或写作吴忠、吴宗,当为一人。因河北盐山、孟村一带及周边方言将舌尖后音zh、ch、sh读如舌尖前音z、c、s ,故有人据音将“钟、忠”写成了“宗”)为八极拳一世祖似均无异议。

据拳谱记载:吴钟(1712——1802),字弘升,今山东庆云后庄科人。他自幼好武,先拜马胜彪为师学拳,因其尊师重道,为人忠厚,又悟性很强,练功刻苦,师喜之,于是悉心教授,不久便有江郎才尽之感。某日语吴钟曰:“吾之艺已倾囊授汝,如意欲深造,则荐汝至锁罗山,投赖魁元门下继续学艺。”吴钟遂拜辞师父前往。

赖魁元大约是一位反清复明人士,占山为王,以图义举。其所长者,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记载的“六合大枪”。吴钟几经周折上得山寨,又几经考验赖魁元才允收其为徒。吴钟从师学艺六载,枪法精熟。一日,师谓其艺成,遣其下山,临行嘱之“黄河以北任你扎,黄河以南属夏家”(然至今未闻夏家有所传),始知所学未尽。然即便如此,吴钟下山后与人较艺,亦是屡试屡胜,一时枪法无出其右者,被誉为“神枪”(有人传说吴钟曾亲访至夏家,终使枪法合璧)。关于吴钟的事迹,人们常提及的是他曾三闯南少林寺,还有即是曾和康熙第十四子允禵比武胜出之事。吴钟下山后曾在今津郊咸水沽设场授艺,其间,声名显赫的刘三闪、康大力、李章先后慕名造访。刘三闪是该人绰号,实名不详,精八极;康大力工棍法;李章善擒拿。时有谣云:康大力的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刘三闪的把计天下扬。此四人堪称当时武林高手。既来访,必试手。吴钟与刘三闪比试时,吴钟持枪,示意刘三闪可于兵器架上任取兵器,然刘并未取,却哂而谑曰:倘不慎折损,尚须赔偿。乃举双手道:莫若以此奉陪。吴见其欲徒手较艺,戒之曰:吾枪尖无眼。刘对曰:汝但扎无妨。于是吴钟的枪上下翻飞刺向刘三闪,而刘左右躲闪灵活,毫发无损。真是棋逢对手,各有千秋。吴钟稍有不慎,枪尖被刘让过后握住枪杆,吴钟一见喝道:你握住也无用。遂双膀叫力,枪杆附腰,欲将刘连人搅起掀翻。刘遽曰:且住,壮士的枪法领教了,果然名不虚传。吴钟亦诚心赞刘:果然天外有天,君之武艺高强,前所未见。乃入室叙话。吴与康大力、李章比试情形大致亦然,双方均各恃所长,难分伯仲。吴钟与此三人俱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彼此钦佩,先后义结金兰,切磋换艺。并约定各自去再下功夫,三年后再聚再比。吴钟以枪法换得诸艺后,试以两臂当作枪棍,将枪法棍法融于拳法,并将李章的擒拿纳入其中,打拿结合,使拳术有了质的飞跃,脱胎换骨,更加精湛,更加厉害。三年后,刘、康、李再次登门切磋试手时,已俱不是吴钟的对手,均叹服吴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刘三闪见八极拳经吴钟改造升华已是今非昔比,自叹弗如,遂称:八极拳从此归汝门下。这就是我们尊吴钟为八极拳一世祖的由来。

嗣后某日,又有一人登门拜访,不报姓名,只提比试,吴钟提枪在手,照例让来客自选兵器,其人不取利刃,只取一竹刀在手,几经过招,均以吴钟枪不中的,而来人的竹刀早已横于颈前而告终。吴钟不胜惊佩,扣问来者姓名,方云:“某姓皮名虓,汝之师兄,今奉师傅(赖魁元)之命特来传你刀法。”至此,吴钟的技艺更加全面。

一次吴钟返归故里途中,不幸病倒孟村,得到该村吴永、丁孝武的悉心照料,吴钟见吴永、丁孝武为人善厚又喜好武艺,且有一些功底,病愈后,便将自己所精者,用几年的时间悉数授予丁、吴两家(一说吴钟是受丁、吴两家固请到孟村授艺)。孟村丁、吴二院艺承吴钟之说为其周边好武者所熟知。

吴钟乏嗣,有女名荣,随父习艺,功夫也非同一般。(现不少资料提到吴永、吴荣、吴勇、吴 氵荣。时有混淆,我推测与当地方言发音有关,如同相声《山东话》中所说的油yóu和肉ròu 发音均大致为yòu 一样,永、勇yǒng 和荣氵荣、 róng 发音也相同,都读似yóng ,  rong、yong不分。现在京剧演员也普遍把“容”唱作yóng 。另外当地发音鲜有标准的第三声。这些可能是造成为文用字混乱导致人物混淆的原因之一)吴钟晚年回归故里,颐养天年。忽一日,一和尚打扮的人来寻,细辨乃其师赖魁元,自诉山寨被剿,化装出逃,事出无奈前来投奔徒弟。吴钟冒险收留,养老送终。赖魁元、吴钟之墓今均在山东庆云后庄科村,吾之同门人曾去凭吊,并有录像。

综上所述可知,八极门中先有六合枪,后有八极拳。六合枪一世赖魁元,二世吴钟、皮虓,三世吴永、丁孝武与吴钟之女吴荣;八极拳一世吴钟,二世丁孝武、吴永、吴荣。

一些资料在谈及八极拳起源时,不是说“仙人飘然而至”授法,就是讲僧道“癞”“癖”传艺(癞、癖或许指赖魁元和代师传吴钟刀法的皮虓),这种故弄玄虚,加以神秘化的做法,古已有之,实在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欺世盗名之嫌。关于八极拳源头,马明达先生本着求实精神做了实地考察,在2000年第10期《武林》杂志发表了《八极拳寻根记》一文,为澄清八极拳之渊源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有兴趣者可寻来一读。

说流

如上所述,八极拳发源于现冀鲁交界一带,特别是沧州地区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南皮县及其周边习练者很多。1976年秋,我曾参加在盐山县举行的沧州地区普及武术现场会,一天辗转四个公社观摩,各村武术队均有人表演八极拳,可见八极拳在此地相当普及。八极拳除了在沧州一带盛行外,在京津地区、东北三省、西北陕甘,海峡彼岸也有流传。八极拳传人中名家辈出,1991年出版的《沧州武术志》之“人物编”中,分“文献转录”“名人传略”“传人事略”三章共介绍沧州籍武术界名人凡229名,其中八极门人有41名,占18%,间接提到的还有若干,并且遗漏如吴永、丁孝武这样的重要人物。这足以说明八极拳在武术之乡——沧州流传的诸多拳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说说影响很大的李大忠一系。

李大忠(1810—1874)现孟村县罗疃人,自幼练家传“贴身靠”,后因仰慕八极拳法,拜丁孝武为师,因功底很好,且习练刻苦,功夫日有所长。丁孝武收了个得意弟子的消息传到吴永耳中,就登门一观,吴看后频频称赞,说收此徒当唱三天大戏庆祝。丁孝武见吴永如此喜欢李大忠,当下就说:果真如此,愿将此徒拱手相送。于是李大忠又拜吴永为师,吴大喜,乃践其言唱戏三天。此后李兼承丁、吴二位老师的精心教授,全面继承了八极门的技艺,枪拳皆精。习艺中,他将八极拳法与家传贴身靠技艺有机融合,使拳法达到炉火纯青,成为八极拳发展史上的又一集大成者。李大忠曾保张之洞数次历险而无所失,其人其事屡见各武术杂志,兹不赘述。其传人有:×大爷、杜二爷(杜凤元)、马三爷、黑四爷、李五爷、×六爷、张七爷等。

其中五爷李贵章(1855—1928)是李大忠之独子,自幼随父习武,自然是衣钵真传。当年黄士海各处走访武林高手归来后,盛赞津北“塌鼻子”李瑞东武艺高强,李贵章遂步行数百里前去寻访,初,不见,李贵章则于门外出不逊之言以激之,李瑞东始出,互通姓名后,只看李贵章练了小架的开始几势,即延入内庭交流技艺,结果李瑞东叹服,款待数日,切磋技艺,结为朋友。之后备车赠银,送归罗疃。

李贵章的传人三十有余,佼佼者有“神拳”王锡庆,“小太保”张庆恒。当然还有子李万成、李万青,孙李树森、李树云等。顺便提一句,某网站在介绍李贵章传人时增加了“飞鞭”李赞臣,此说有误。李赞臣(1911—1995)、李良臣(1917—1989)兄弟乃李贵章之孙李树森之徒,王锡庆之义子,少年时或许得到李贵章指点,但非师徒关系。后来李赞臣在济南、李良臣在天津皆为八极名家,很有影响。

李树森(1897--1955)自幼随祖父李贵章习武,出身八极世家,当然深得其中三昧。曾有来访者要与其祖父李贵章较艺,李贵章就让孙李树森代为过招,来人见其年纪尚小,恐误伤不妥,李贵章说无妨,他输即算我输。并嘱李树森只准用一枪(一招之意),结果比枪胜出,故他少小就有些名气,枪、拳及其他器械皆精,堪称全才,是李氏门中又一出类拔萃的人物。民国时李树森曾在唐山国术馆、天津洋行国术馆任教。一次为解决一场武界矛盾,由他出面调停。他到场后并未动口,而是提枪拧了几下,扎了两枪,便放置地上,众人看时,枪杆已劈裂,众人遂宾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李重武德,与人试手,可以数次将人击倒,而不伤人,让人口服且心服,这手中用力分寸的掌握,非有大功夫是做不到的。其弟李树云也同时在唐山执教。兄弟二人的弟子很多,如:张秉武、王直谅、吕洪良、刘立秉、张贵林;李九峰、赵荣勋、谢众、谢茂林、韩九柱等。

盐山县后王庄的王锡庆(1889—1962)有 “神拳” 之美誉,亦罗疃李氏八极的重要传人。王自幼喜武,先拜李大忠之徒杜凤元为师,杜见其肯下苦功,即尽心教授。王锡庆基本功十分扎实,一套八极架练了七年,才学其他拳、械、六开、八招之类。后经杜凤元介绍又拜李贵章为师,使其技艺更上层楼,日臻完善。王锡庆好武几近痴迷,练起功来常常废寝忘餐,致使种庄稼荒了地、养牲口饿死驴,只要说起“把势(方言,此处指武术)”就忘了要办的正事。去罗疃学艺十八里路,往返练着拳走,功夫之深可以想象。他习武注重实用,反对华而不实,经典语言是:“我不管你名气多大,就是皇上的二大爷来了,咱们也得试试。”“宁让人打死,也不让人吓死。”他为师门惩治不义之人的故事,被传为武坛佳话(欲了解详情,参见《神拳王锡庆》一文)。他晚年来北京,出发前因闻北京藏龙卧虎、名手云集,即在思想上、技术上作了充分准备,然在京数年中,与人谈拳论艺,从未遇对手。老人没有文化,性情直爽,朴实憨厚,有两件事说来几近荒唐:当时北京有一杨家将武术社的枪法很有名,好胜的老人总欲见识见识,苦于无此机会,一日走在前门大街,识字不多的他见一木牌上有“杨家将”字样,挟之便走,自思我取你招牌,你必要追,这样彼此结识,比试一下的机会就来了,殊不知拿的竟是戏园子的广告。事虽可笑,然可见其心中已是左券在握;当他得知有武功的贺龙元帅任国家体委主任(当然也管武术)后,竟托他人代笔给贺老总写信,提出能否利用闲暇切磋技艺。后来贺老总委托秘书登门致函,勉励老人要把技艺无私的传与后人。通过此事,我们可以看到贺龙元帅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可以看到一个庄稼人的直率和质朴,当然也是“艺高人胆大”使然。

王锡庆之子王金亭、王金强、王金声、王金武、王金华均从父习武。王金亭曾在唐山国术馆任教;王金强功夫也十分了得;王金声在北京是著名武术教练:王金武现在村里办有八极武术社,王金华之子前不久还参加了北大国际武术论坛。王锡庆的传人还有李贵恒、李赞州、黄秀岭等二十余人。

王金声(1920——1974)字振远,是我们的老师。他自幼随父习八极拳,受到严格的训练,后在唐山又得到李树森的指点,具有深厚的功底。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代表北京参加了全国性、地区性的一系列武术比赛和表演,获得奖状、奖牌若干。还曾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作过表演。1959年他已三十八岁,还作为运动员代表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他还曾在公安部任过武术教练;并参加了国家武术比赛规定套路的编排工作。六十年代初,他开始在北京什刹海体校任教练,在这里他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在市级武术比赛中获得少年组冠亚军,如聂宝凤、张春荣、石玫瑰、康大可等。在1966年的市少年武术比赛中,他的学生几乎囊括了男子组全部名次。1973年国家体委组织武术代表团准备访美,当时国家体委负责武术的毛伯浩同志深知王金声功力非凡,亲点他作为最老的运动员入集训队,时年五十三岁。由于王金声功艺精湛,慕名拜师者众多。其传人除其子王京雨外,还有入室弟子邸金双、许修香、邸金国、王振江、曲伯芳、赵德盛等五十余众,其早期弟子有幸得到师爷王锡庆的指教,功力深厚。

王家之艺学自李家,两家关系也极好,可称世交。李氏祖孙、王氏父子的传人主要在其原籍和京津唐一带。

下面说说张克明一系。张克明亦孟村县罗疃人,与李大忠同村。初,二人关系不错,以兄弟论,张提出学艺,李也就教他。后张曾祈李代师收自己为徒,李以“师已故,代师收徒,强加于师,是欺师”为由,拒之。自此两家有隙。张克明传子张景星;张景星传子张玉衡,还传同村人韩会清。马英图(1898—1956)经马凤图引荐也拜张景星为师。这几人都有一些名气,其中韩、马还参与了南京国术馆的创建。

马凤图(1888—1973)马英图兄弟均是自幼从父马捷元习劈挂,后兼习八极拳。马凤图的八极师承吴懋堂、吴世科,也请教过张景星。马凤图之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也随父习八极拳及其他拳种。总之马氏兄弟、父子于武术各有建树,负有盛名(据《沧州武术志》)。我国西北地区的八极拳多为马氏父子所传。

黄士海(1829—1914)(因方言故,或讹作四海)亦八极门中著名人物,与李大忠同村,家境贫寒,据说为李家看坟,后从李大忠学八极拳,曾代李大忠保张之洞。一说黄为张克明之徒,事出有因。据说黄奉帖欲拜李为师时,李大忠因见黄的年龄已届四十,未允,便说:凭咱们的关系,你的为人,我教你就是,不必拜师。于是未收其拜师帖,但帖被在场的张克明说了句“你跟我学吧”拿走了,故有此说。此后黄主要从李家学艺,兼从张克明,黄每外出归来总是先到李家看望,后去张家。黄士海的弟子主要有王钟泉、李书文。

李书文(1862—1934)盐山南良村人,善拳法精大枪,有神枪之称。据说曾见义勇为,抱打不平;也曾挟艺行走于李景林、许兰州、张作霖之间,一展身手,曾击败日本人的挑战。其事迹有关书刊介绍很多。由于李功深力大,与人较艺,多次伤人,据说后遭人暗算身亡(一说病故)。李之传人中有名者为霍殿阁、刘云樵等,还有其子李萼堂(1904--1972)。

霍殿阁(1886—1942)今南皮小集村人,自幼苦练,功夫颇深。伪满时,因做傀儡皇帝溥仪的御前侍卫而闻名。传人有子霍青峰、霍青山、侄霍青云。霍青云也做过溥仪的御前侍卫,传人有子霍文伯、霍文学。由于霍氏三代人在东北,特别是长春广为传艺,使八极拳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被称为霍式八极拳。

刘云樵,今南皮县集北头村人,曾挫败日本剑道的挑战。由于历史的原因定居台湾,使八极拳在台湾得以弘扬。

通过以上介绍,可见不少八极名家之技艺传承多可溯及李大忠,故称李大忠是八极拳的一代宗师,里程碑式的人物实不为过。称罗疃是八极窝也名副其实。

强式八极指强瑞清(1861--1947)一系,强师承曹井田,曹师承王长锡,王师承吴永。强之妻曹剑英是曹井田之孙女,亦武艺高强,据说在强瑞清之上。

吴式八极也是很有影响的一支,早已名播东瀛。现在的代表人物是吴连枝。查《沧州武术志》第596页载:“吴连枝,1947年生,沧县孟村人,幼时随父吴秀峰习八极拳法。”第507页载:“吴秀峰(1908--1976)……七岁习武,秉父吴会清严教,十分刻苦。”再查第443页载:“吴会清(1869--1958)字穆亭,回族,沧县孟村镇人,少年习八极拳法,……。”这里并未提及吴会清师承谁人。既然书中有所隐讳,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只是列举了八极门中较具名望者。其实八极拳门人众多,功力深厚者也不少,不过他们平生没有抛头露面去参加什么活动,比如:设场、打擂、比赛之类,故鲜为人知,就算是“隐逸者也”吧。

说实

为照应前面的“说名”,故此节冠以“说实”,即谈谈八极拳的内容。

八极拳的套路有二:即八极架和八极拳(或称小架和大架)。八极架不长,二十几势,然八极之手法多蕴含其中,很吃功夫。八极拳编排得很巧妙,既可单练,亦可对练(对练时,上手按顺序练,下手先练后半套、再练前半套)。众所周知,八极拳技法的核心是“六开”、“八招”。“六开”指:顶、抱、掸、提、挎、缠;“八招”指:霸王请客、二郎捆人、霸王顶门、阎王三点手、金刚伏虎、旱地撑船、白蛇吐信、顺手拨簧(这与现在普遍流传的有异)。当然这不意味着没有老虎爬山、霸王折江等其他招法。曾见有人撰文对八极拳法的效用表示怀疑,认为仅仅六加八共十四下,临敌能什么情况都可从容应对吗?是不是吹过头了?这实在是因为对此拳了解不多,理解也过于机械所致。“六开”是指六类开门的方法,既是类,就不是一种,一招、一势;八招的每一招亦非一下,而是因“敌”制宜,随机应变,有主动出击,亦有后发制人,一招不中,连环进招,大招套小招,小招套散招,散招套杂招,步步进逼,招招要命。正如拳谱所说“内有三十六招着法,七十二把手法”“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只要功夫深,定能克敌制胜。还有人对自己练了半辈子的十几套小架有“为何大同小异”的疑问,对此我三十多年前就曾问过先师“为何我们的小架只有一套”,师曰:八极精华,多在小架,虽自古一套,然果若练精弄通,终身受用。十套者,无非为延长学时收费耳。

八极拳的内容除上述外,还包括身法、眼法、心法、气法、桩法、靠法、腿法、拿法等等,还有单人,双人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操练。八极进招,讲究“内三合、外三合”统一,“内五行、外五行”并进;讲究“四梢俱合,三盘用力”;讲究“打”、“拿”结合,声东击西;讲究发招“不见形”,“不动如山,动如雷震”;讲究“挨傍挤靠,粘连黏随”;讲究“用十字顶把劲”,“进窄身之形”,“走鹞子穿林之势”,“接接连连六肘头发招”,上述果能做到,则“一路光明照满堂”(喻破门而进,登堂入室,即拳谚“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之境界)。罗疃李氏八极拳谱已发表,爱好者可查阅2000年第7期《武魂》杂志。记得马明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武术之美,用语生动、简洁、精辟,大意是:如果说足球之美是临门一脚,那么武术之美是:只听“啪”的一声,你倒了,我还站着。八极拳练好了,即有这样的效果。

由于沧州一带流行的拳种很多,老前辈之间多有交流,所以习八极者一般也兼练劈挂拳、飞虎拳、秘宗拳、功力拳、太祖拳、梅花拳等,特别是对能取其长补己短的劈挂拳更为重视。习劈挂使八极的技击技术更加全面,故有“八极加劈挂,神鬼全不怕”一谚。

八极拳作为一个武术门派,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当然不是只有拳,还包括器械、对练等。前面讲过,八极门中先有枪,后有拳。枪即是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的六合大枪二十四势,诸如夜叉探海、铁牛耕地、闯鸿门、铺地锦、琵琶、滴水之类,并无套路。习练以划大杆和单势、组合对扎、散扎为主。后来为便于记忆和练习李大忠将枪法精华编成套路——“子龙枪”流传至今。记得曾有很多人向先师学此枪,但多因掌握不了其独特的扎枪技法而放弃。若问独特在何处?其一,前手(左手)食指前指,且不准翻动;其二,枪扎出之前、收回之后必要紧贴腹上,不得离开;其三,一般所讲的拦、拿动作均靠后手(右手)完成。枪法的要点是:蘸、纳、擦、滑、崩、错、带、还。还有谚云:一占、二拿、三插花,四崩、五挫、六擒拿。总之,练枪很吃功夫,所谓“年拳、月棍、久捻枪”。精枪法者,搭杆即胜。八极门人,多善枪法,有“神枪”之美誉者众多,如吴钟、李大忠、李书文等,八极门中很重视枪法的习练,因为拳法中融有枪法,练枪习拳可互为促进。当然后人习艺以先易后难原则,先学拳,后学械。马明达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从某种意义上说,练八极拳是为了给练大枪创奠基础的,是大枪入门最好的前期准备。”“论八极者,必论六合大枪,不论枪,或者论枪而无正传者,徒以‘蹦撼突击’喋喋不休,实际上不过是舍本逐末的浅学者。”余然其言。

八极门的棍是“行者棒”,对练是“把棍头”。棍法讲:豁、挑、碰、砸、滚、翻、挤、塞。棍一般等身或稍长于身,但因欲两头双使,手握中段,则两端所余都不多,故戚继光把棍归为短兵类。短兵欲长用,就要重进身。八极棍法即是如此。戚继光还说:“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明矣。”可见习棍法的重要。先师曾说过:“棍打一片,枪扎一线”这句谚语,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棍并打不了一片。须知持棍一味左右横抡者,其中并无多少棍法。所以“行者棒”“把棍头”中的横棍各只有一势。直线进攻路线近则速度快,力点集中而不易设防,故不必滥加横扫而舍近求远。枪棍形似,所异者,有无枪头。无枪头也可刺可戳,二者于械理于招法有相通之处,兼枪带棒,顺理成章。

八极门中的刀是飘遥刀、四门刀。刀法讲的是:扇、砍、劈、剁、甩、扎、撩、刺。剑是提袍剑、连环剑。剑法讲的是:劈、刺、撩、穿、搅、抹、挂、点。刀重在研究如何破刀,如何破枪;剑的对练有对劈剑。此外还有春秋刀、双刀、三节棍、若干对练等等,兹不一一列举。

※                  ※                ※

习八极拳久矣,更知其技艺之高超,实堪称武坛之奇葩;上身(指技术有效地掌握于身)之艰难,果须下苦功才奏效。虽随时间之流逝,冷兵器失宠,而各家之艺恐皆非完璧;然为文化之遗产,是国粹当兴,则诸派传人当竭力弘扬。

八极拳之名、实、源、流,简介如上,惜资料之匮乏,窃恐阅毕难酬读者之望;愧理解之浅显,自忖定有谬误在所难免。不避行家之哂笑,但求大方为法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