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三) [打印本页]

作者: zh0010908    时间: 2009-10-10 12:09
标题: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三)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六、周身圆活连贯。“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位移,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人们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个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去的惯性,右脚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入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每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七、腰身使动四肢。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检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杨式先辈们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老师强调杨式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脚手,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得非常详细,非常到位。先师赵斌先生在教我学习杨式传统套路时,多次告诫我练拳时要“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引动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到腰上,下肢的气要提到腰上,真正把腰变为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妄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或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赵老师一生研习杨式太极拳的经验之谈,也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上的显明特点。
八、换步逢转必沉。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我觉得这四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个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表现。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式大架的拳味。这里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发沉劲的典型拳势。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老师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倒撵猴”一势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成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肘坠,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锤”、“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发人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作者: 我想学打拳    时间: 2009-10-10 12:58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www.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