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太极荟萃] ——余功保与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的对话

[复制链接]
zhaoxio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3-16 14:48:0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1-3-16 19:03 编辑

楼主:您好!
      
首先感谢您的分享,您把一篇很好的文章分成4个主帖上传,刚传上来时他们是在一起的,但时间稍长,帖子一多,他们就沉下去了,到时就分开了,有需要的拳友想看您的帖子,那就看了1找不到2,再找3......,接下来就得满网站的搜索啦,否则就看不全了。您说这样好吗?,我们上传资料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
  我把您的帖子搬到一起了,您看是不是更有利于分享呢。文章太长一个帖子发不完,接下来可以发成回贴,那样他们还是在一起,不会分开。但不要都发成主贴。

当然我的操作不影响的激情分哦。

                                                         —— ghz


       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对话方式,与十几位太极拳流派的著名专家、高手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本期特选摘与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的对话。
  一、形意大上起柔化
余功保:我的感觉吴式太极拳有较浓郁的书卷气,在招势上也比较考究。外形虽温雅,但气机鼓荡,稳定八面,很有张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练习她,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李秉慈: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过去我也总结过。从1988年起国家体委组织四式太极拳的编定工作,1989年全国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进行推广,1990年开台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全国的太极拳名家来规范太极拳名家理论,当时是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四种。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共同努力,把各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我们当时总结的四式太极拳的特点,每家都是个字,四句话。所以,我这里讲的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不是哪一个人的看法,也不是哪一个阶段的结论,她是历史形成的,很多武术家共同认可的。
余功保:当时的这个过程在太极拳发展中是一个突破。把传统的套路规范化后正式引入竞赛体系,我记得也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也是太极拳界一个团结的例证。
李秉慈:对。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吴式太极拳特点概括的四个字就是轻、静、柔、化,这是写入竞赛规则的。轻就是动作轻灵,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迈步如猫行”的感觉,不是拙笨的。静有两个方面,内在的精神的平和,外在的心静体松。身体外形要放松,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前提。你不静就练不好太极拳。第一句话是“中正安舒”,实际上包含了内、外两个含义;第二句话是“紧凑舒身”,就是动作上既舒展又紧凑。
余功保:这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动作中找平衡,找支撑。
李秉慈:对,向外要放得开,向内要收得回来。舒展是彻底舒展,吞吐幅度大。老先生过去从技击的角度讲就是“大练小用”,放得出去,拿得回。
  第三句话是步型上的,叫“川字步型”,一个是动的步法,一个是定型。几家还是有区别的,陈式多斜行步,方向变化大;杨式是弓步,前后的重心是由陈式刚刚变化过来,由马步到弓步;吴式则是大虚大实,实要实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虚也要虚得充分。这样加大了难度,一条腿的完全动手要比两条腿的分担要求严格一些。在技击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在力学上“合”的成分加大了,在健身上也有好的效果。第四句话是“斜中寓正”,这是身法要求,和上面的步法有关联。某一个动作,你单纯从身型上看是斜的,但结合着步型,从整体来看,有许多“正”的因素。比如说一个式子,“斜”是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脚跟,但有很多“正”。一方面要“三尖相对”,膝盖、脚尖、鼻尖相对,我现在还要求学生,前额也要和这三尖在一条垂直线上。两肩是正的,没有斜,两胯也是正的,这就等于说一个建筑物从地基到横梁,以中间楼层都不能偏。有的人光从一局部看好像就是斜的。
余功保:吴式太极拳是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要“斜中寓正”吗?
李秉慈:是这样的。不管动作中是正弓步还是隅弓步都一样,正的关键是头部和根部的正。主要的一点,在完成姿势的时候,脚底下很稳,没有丝毫动摇。
余功保:应该善于寻找在架式中哪些要素是必须“正”的,以保持处处平衡。最关键的是“意”要正。
李秉慈:“意”很重要,这也是练太极拳的难度所在。这方面我要介绍一下有两位老先生的不同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武术协会有一个太极拳研究小组,以组长徐致一先生为首,吴图南先生为副组长,成员有杨禹庭、崔毅士、孙剑云等老师。他们在会上一起研究了太极拳的很多问题。其中我的老师杨禹庭提出一个观点叫“意形并重”,而徐致一先生则提出“重意不重形”。怎么看这不同的两种观点?我认为一是因为二位先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二是由于他们从事太极拳工作方面的不同。杨老先生从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研究,为什么太极拳会百人百样?他是一个教拳的拳师,那时候没有规范化的说法,但他要琢磨大家一个共同的东西,要解决学生之间你对我不对的问题。
余功保: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
李秉慈:对。什么是共同的东西,没有形不行,所以强调“意形并重”。而徐老不同,他不是拳师,他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所针对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练拳者的要求。你教人练拳,不可能一下子就蹦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必须一步一步来。
余功保:其实二位先生所讲的从全局来看是统一的。
李秉慈:是这样。二位老师在拳架、在理论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基本一致。

精彩评论3

ghz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3-16 18:51:39
二、从外到内取康健
余功保:大家都知识练习武术能强身健体,特别是练太极拳效果更突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做了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人练习太极拳健身效果不明显,也有拳家寿命并不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秉慈:这是个太极拳健身的问题。首先来说,人的寿命、健康和很多因素有关。锻炼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有个如何练的问题。吴式太极拳名家中,很多都是高龄,这和练拳有关。健身是太极拳的“用”之一,太极拳讲“体用”,这个“用”要和“体”结合,要内外兼修,刚才的说意形并重也是这个含义。这是个大原则。具体来说,练太极拳要考虑年龄段,什么年龄段练什么有讲究。是练刚为主,还是练沉着,还是练刚柔相济,不同年龄段要有所区别。形意拳中讲“明”“暗”“化”三劲,也是阶段性的体现。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有技击上的作用,在健身上也有体现,怎么相济?比例是多少?要考虑体质、考虑体能状态,考虑年龄、性别。你到50岁以后非要练刚,非要超负荷运动就是错误的。
余功保: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不同的对象、方式,解决矛盾的手段也不一样。太极拳的思维就是解决矛盾的思维,在健身上应贯彻这一点。年纪大了健康就是主要矛盾了。
李秉慈:年纪大了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步减退了,50岁就不如30岁了,这是客观的,练拳也要尊重客观事实。练拳要随年龄而变化。养的问题要随时注重。有的拳家进入老年以后,出现了“突变”现象,本来60岁、65岁时精神状态还特别好,比一般人的这个年龄好得多,但再过两三年身体状况突然变糟,很快去世。这就是练拳没有及时调整,还是用过去的练法,但身体功能跟不上了,脱节了,断开了,就容易出问题。
  咱们在三亚召开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我觉得主题非常好,定位在“健康”上。还要纠正一个误解,有的认为,如果过于注重太极拳的健康锻炼就练不出功夫,这不对!年轻的时候你肯定要练有力的方式,这是“大、小”的范围,但是除了力的大小,你还要运动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可取,合理就是练整,练功夫。
余功保:其实太极拳的练,健康性的练更注重练“内”,这与太极拳论是一致的。
李秉慈:过去老先生说:“练拳是从外练到内的”,一方面指练拳的程序,但更主要的还是强调内外协调一致。
余功保:拳练高了一定是练到内了。越练越省劲。
李秉慈:现在有的人的姿势并不像优秀运动员下行那么低,但是你看上去就是有那么一种特殊的韵味,为什么,就是谐调性。我们用机器做比喻,这等于每一个螺丝钉都发挥作用了。
余功保:在太极拳健身中,对呼吸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您觉得练太极拳如何掌握呼吸?
李秉慈:我认为初学者在呼吸上不要过于强调,我们经常在书上写要自然呼吸,这个是给初学者提的,如果开始太注呼吸,动作肯定就配合不好。练习太极拳的前两三年都不要管呼吸,等你招数练熟了时候,你可能就会体会怎样呼吸了,懂劲的意思也包括有呼吸的概念。到你把套路打得很熟练的时候,可以逐步把握在动作中揉进一些呼吸的感觉,起是吸,落是呼,但是不能做得跟拉风箱一样,很粗重不行。还要体现到呼吸的四个字,要匀,均匀;要细,不能粗,不要挂气;要深,深的一个结果是你完成动作时感觉到气往下沉。好的运动员和有功夫的太极拳家在最后完成某一定式时,都有沉的体验,沉下来以后稍有停顿,在放松中变化,这是一种转折,也就是虚实变化的过程,所以呼吸中蕴含着虚实的操作。还要长,绵绵不绝。这样锻炼时间长了,对改善心肺功能很有好处。
ghz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3-16 18:54:49
三、拳功规范得神韵
余功保:现在国内外练习吴式太极拳的人也很多,总的感觉是入门容易,练好就比较难了,需要有名师指导,需要自己有悟性。对于名家的意见大家尤其特别重视。您认为怎样才能练好吴式太极拳?
李秉慈:我们在教学当中一般都会强调,练拳要先明其道理,这个道理一个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一个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特殊的地方,要明理。
余功保:一个普遍性,一个特殊性。
李秉慈:对。这两方面要合起来。普遍性就是《太极拳论》;特殊性就是吴式太极拳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她的个性的东西。有了这些认识就不会走弯路了。很多人练拳不对,根子就在没有明这两方面的理。
  过去练拳,老师傅讲“功架要正”,今天我们的说法就是要规范。身法要规范,手法要规范,步法要规范,姿态要规范。怎么规范?凭什么规范?凭“理”。有了理你就能比较,比较不同流派的不同点,他们都好,但你练习还是不能混为一体,这就是规范。
  比如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的区别。在身法上,吴式太极拳的正是“斜中正”。在步法上,一个是后脚45o,一个脚尖都向前,不允许斜向太大。在要领上你都不能含糊。我16岁开始练吴式太极拳,从1946年到1959年,这15年中基本没有练其他拳种。1959年比赛时,吴式是比赛项目,88式是表演项目,所以我就接触了88式,就接触了杨式太极拳,对他的们的区别有深刻体会。一个简单的上肢动作,手臂同样要保持弧形,吴式太极拳是下弧形,杨式太极拳则是外弧形。位置上,吴式是拇指对鼻尖,杨式是腕部要对肩。基本动作必须规范,到位,不许打半点折扣。所以规范、工整就要树立个性。
余功保:规范的细节很多,大体上分哪几个方面?
李秉慈:从传统上来说,规范的内容可以分为“四法”“四功”。四法就是手、眼、身、步;“四功”就是心、神、意、念。意动神随,我想怎么做,动作是什么样的图形,心念一想,身体就跟上了,你没跟上就不自如。太极拳从起势一起,首先静下来,达到心平气和,从哪里开始先动?动作过程是怎样?完成时的状态是什么?也就是起点、过程、终点三要素都要在意念中很明晰。动的感触是什么?是轻轻飘飘的飞舞,还是稳稳地前进,这都是神、意的内容。“四法”还比较好理解,“四功”看不见摸不着,有的人不太容易体会。对于“四功”过去拳论上有几句话讲解,“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发之于心”,就是练拳的一切源起,发动都在于心,“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主帅”,所以练拳你一定要心先静下来,打仗时司令部得冷静,不浮躁。“达之于神”,就是精神要充沛,要贯注,拳论上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精神固达了,周身才能实现一举动皆轻灵。“行之于意”,就是一切行拳均在于意的运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没有意,只是形,就是体操了。“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一身的统纲,练拳要“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所谓“用意不用力”。“想之于念”,就是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势势存心揆用意”,不懈怠,“变转虚实须留意”,虽然放松但不随便,这样才能做到“势正招圆”。我认为意念活动要从开始动作起,一直到收势完成,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外精神全力集中在你的动作上。“四法”“四功”内容的掌握就是老师口传心授的重心。教学者要因人施教,好的老师懂得怎样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解决具体问题。每个人外形动作不一样容易看出来,脑子里想的不一样就不太容易看出来了,这恰恰是要纠正的关键。这就是练拳“百人百样”。
余功保: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性对错误加以纠正,尤其是对其意念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李秉慈:就是改动作,改意念。还要根据学者的体能、智能给他提示、设计,能够发挥他的特长。有的从比较飘逸,有的人比较厚重,在这些在练拳中都能发挥。
余功保:所以练太极拳是一种个性自我发挥,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进行自身的塑造、提高。
李秉慈:有的人通过练拳提高了自信,提高了勇气。太极拳理就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大道理,你把他跟实践结合起来,你的思想高度就有跨越。
余功保:上面说的是规范,在练拳中还要注意什么?
李秉慈:动作规范明确了,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开始,把规范性做扎实了。另外要认真听取老师对你的修改意见,特别是个性化的意见。还要尤其注意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是建筑物的基础,然后才是力量、柔和。还有就是坚持不断,练拳就是练意志、体质,不吃苦不行。你要想通过练拳得到更深层的提高还要注意不断去悟,悟拳外的东西。比如太极拳和现代科学的关系,和艺术的关系,和做人的关系等。
余功保:太极拳和科学的关系很有渊源,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和阴阳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李秉慈:练太极拳还要善于运用同学之间的对照,你的问题我有没有?是不是在我身上是用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对照,就容易鉴别。
余功保: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人认为要完整地练好太极拳必须懂得推手,练好推手。在太极拳推手上您有什么看法?
李秉慈:太极拳推手有传统推手方式和现代推手竞技比赛。推手竞赛是从1984年开始的。我们看推手要有一个认识。传统的推手训练和现代竞技有所不同。作为一种训练手段、练功手段的推手锻炼,和要以参加体育竞技的推手训练方式有所不同,目的、性质不同。原来我们教学推手时,是老师教学生,或师兄弟之间切磋,或和其他拳种之间交流。但到竞赛场上就是胜负问题,目的就决定了过程的实施方式。吴式太极拳的推手要以吴式太极拳的拳架子为基础,要讲究柔化。比较典型的徐致一先生,他说我就是练“一柔到底”,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他说我的周身全部是圆形,每个位置都是圆的。在推手时以对方为主动,我是被动者,你推我我就动,你大推我就大动,你小推我就小动,完全舍己从人。从太极拳理论上讲,柔可生刚,没有柔就没有刚。有的人说太极拳那么柔怎么能用呢?我认为,不会放松就不会发力。你放松了做动作转换才谐调,你不放松开始时就是僵硬的。
余功保:太极拳论说“先柔软才能极坚刚”。
李秉慈:我在电视台讲课时曾经讲过,拳击、举重比较硬吧,举重在挺举之前是要先放松的。不放松就没法聚力。最好的拳击运动员每秒钟要打五六拳,他不放松能打那么快吗?显然不行。力量和速度是相互辅助的,要速度必然要放松。放松是要整体性的放松,放松到整体。因此“柔”是传统太极拳推手训练的关键。然后两个人要不丢不顶地进行运动,不丢什么?不丢对方的作用点和他的变化。你抓住了他的变化,他一失去重心,一失势,你的机会越大,你就越“刚”。因此刚柔是转化的。在你抓住机会,变柔为刚的时候,是有一些技术、技巧的,李亦畬先生重点讲了一个“擎”字,这就有个力学角度、方位的问题,要在长期实践中把握。传统太极拳推手中有功夫因素,也有一些夸大的成分,表演的成分,但你真正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的话,还是有许多神奇的作用。对传统太极拳推手功夫,传说很多,传说也不一,我们不应该把这些传说完全肯定或否定。推手本身是个高层次的修养。杨禹庭老师讲推手是体验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一种活动,是“知”和“行”的一种检验,“知”是你从文字上了解了,“行”是你能不能做出来,能做出来太极拳就练好了。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把推手作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是很有效的。
余功保:太极拳讲“内外结合”,除了指自身的内在元素和外形结合之外,这个“外”还要和别人去结合,是外人、外部的劲力变化,这样才能细致体会你的功夫对外界的影响和外界对你的影响。
李秉慈:推手就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你的所学所练进行检验。套路是知己,推手是既知己还要知彼。在对抗中你知道不知道对方失掉重心了?你不知道就失去了机会。你自己失掉重心了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把机会给别人了,就处于危险的境地。
  练太极拳的推手功夫必须是上轻、下重、腰活。越轻越敏感,下重就稳定,活就是灵活。这三点具备了,还有一个“准”字。杨禹庭老师过去说练推手就是一个字:“准”,就是掌握速度、方向、力量的大小,掌握准了,我就是一台秤,你的力量就是砝码,你放多少,我就打多少,你放半斤,我  用六两就把你打倒,我是四两九,就被你打了。这就是力学原理。
ghz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3-16 18:56:24
四、曲伸柔合圆太极
余功保:练拳有美观的效果,中国武术具有观赏性。但有没有美观和实用发生冲突的时候?
李秉慈:有的时候也有。每个人对美观的认识不一样,审美标准不一样。我们有的运动员,对太极拳的深层次的东西了解不够,他可能觉得手抬得高一些就美,而老拳师觉得手沉下去的为美,这就有冲突了。
余功保: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体的美学结构看法有差别。
李秉慈:差别怎么统一?你还得统一到太极拳的技术准则上来,统一到《太极拳论》上来。有的时候你追求一个局部造型的美观可能影响整个动作,进而影响连带的好几个动作,拳就变味了。
余功保:这就是说对太极拳的技术准则、基本要领和透彻掌握,不能打折扣。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您认为最主要的是哪几方面?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有几个字,“轻、柔、正、整”。放松有两方面,一是内,一是外。内就是精神、心理要放松;外就是体,身体的各部分——肩、肘、腕、胯、膝各部位谐调有序,向下放松。松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我练太极拳这么多年,觉得太极拳的要领都是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我练太极拳这么多年,觉得太极拳的要领都是符合人体的结构、自然状态的。松是整体的,是一种“合”的放松,向内收。在这个过程中,顶必须是向上领的,松中求开展。练拳时一定要“沉”,要“松”。我们有些人在练拳时为了让架式看起来开展一些,为了“圆”而圆,四肢拉得很大,结果关节处都很紧,全身绷着劲,这就成了舞蹈了,不松。
余功保:在松中保持“合”,整体就支撑起来了,有了八面圆润的感觉。
李秉慈:“柔”是弧线运动的体现。直来直去做得再慢也没有柔的特点。在弧形运动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身体的运动轨迹和意识点的关系,是意识和身体轨迹一致还是分开?哪个在先,那个在后?整体上也还有顺序问题。比如说一个转身,你要先把腿部放松,心意柔和,再一转身,整体上很轻柔。但如果你腿部还没有放松就转身,整体上就僵化了,弧形再大、动作再慢也不叫柔。因为你前后相顶了,劲不谐调,就出现了三角动作。太极拳的“圆”是不同程度的弧形组成的,所以你处处要有弧。弧要从脚下做起,是讲究顺序的柔。对于“正”,各家拳术有各家拳术的要求。在吴式上,我们的弓步步法要求两肩、两胯要正。定式和动势都应该是正的,你不能定下来正,一动就歪斜。比如说单鞭动作,转身和左手臂,脚下,胯、尾闾、百会都是正的,完成后,定下来,沉下去,全是正的,运动过程中,不能有俯腰,再起来摆正。始终要保持重心的稳固和身法的正确。这是有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只注意了定式的定型,动作过程没有保持正。太极拳十分讲究顺达,顺了才能正。这个“顺”字概括的很多内容,不单纯是力要顺,动作上也要顺,每个拳架都要注意它是什么力学结构的。吴式的斜中正,不单纯是身体的斜中正,而是有其他的内涵,你看着外边是斜的,实际上他正在找平衡点。我经常给学生们讲,看你的架子正不正,主要是在腿上,因为你站桩站稳了以后,上肢的身法、手法,才能够逐一的得到调整。“整”是在松、柔、正的前提下完成的,不能单独来看。松的时候如果僵硬了就不会整,上下肢,包括步法、手法,内外要完全一致,同时,包括你的运动路线,都是与整有关的因素。不应该有的动作不能出现,否则就散了。拳论上说有一处不合就周身散乱。在整上我们强调全身各部分的配合,特别是内外的配合,你不正说明动作没有很好地谐调,整的成度化不高。只有整体的柔才能柔得彻底,否则就像一部机器螺丝很多地方都是松的,没拧紧,一动就晃候。在“整”中还要注意眼神的因素,你的动作,一个手法,向前推出去或收回来,你的眼神是否能够配合,那么在外形上看不同的意思,眼神表达的另一个意思,这就不“合”了,也就没法整,眼神与动作合内外两个合的组成部分。
余功保:每一个拳种都有自己的理论学说,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一特点。太极拳的理论还特别丰富,几乎没有一个练拳者不接触拳论的,因为老师在讲授太极拳时,描述要领用的词语很多都是拳论上的话,因为只有用这些词语才最贴切,不可替代。作为习武者,不能简单地练拳,必须对拳理有所认识,这样可以指导练拳的实践。您认为吴式太极拳中最重要的拳论是什么?
李秉慈:太极拳理论的渊源总的来说都应该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管是民间的也好,还是现在专业队竞赛所练习的也好,都应该是这样。吴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我们所讲的,所要求的,都是根据这些大原则演化的。各派太极拳有所发挥,有所发展,也是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其他还有武禹襄、李亦畬的拳论也是非常经典的,具有普遍性。就是对各家太极拳都有价值。这些经典性拳论说的都是最根本的太极拳要领准则。后来也有很多具体化的论述,各家都自己的注解。
余功保:王宗岳《太极拳论》即把太极拳的本质特色讲清楚,把要领规范好,又给人在个性发展上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是很奇妙的地方。所谓言简意赅。
李秉慈:所以拳理的研究也要不断进步,根本的东西不变,但可以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在理论研究上是有很大进步的。在这方面我觉得应遵循不冤枉先人,不欺骗后人的原则。
余功保:还要对得起现在人。
李秉慈:对,这就是实事求是。练拳是实在的事,你不能在拳论上虚了,就脱节了。
余功保:我知道杨禹庭先生很注重太极拳理论上的研究,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李秉慈:杨禹庭老师曾经总结了三个论,他是把一些高深的理论通俗化,让人容易理解、体会,对于学练者很有帮助,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由浅入深的理解。这三个论一个是“方位论”,实际上是圆周问题,太极是圆的,是阴和阳的问题,这是根本问题,然后是虚实,是动静等动行、变化等。方位论就是把太极拳在圆周360o运动的情况下,确定了位置,就是四正和四隅,确定了虚实属性。方位论的另一个含义是五行,步法的前进、后退、中定都有五行属性。还有八方,就是用八卦代表八方以及各方之间的关系。第二个论就是“奇偶论”,奇偶论是杨老师在近80年教学中的一个经验总结,太极拳是个圆的东西,但怎样达到这个圆很有讲究。杨老师为了解决练拳中百人百样的问题,也为了集体练习中的统一问题,他认为你不能一下子就实现一个圆周,要逐步来,就总结了一套把动作和奇偶数对应起的关系,使奇偶数符合开合屈伸的要领,就是分动教学法,凡是奇数为开,偶数为合,还跟身体的其了要领相谐调。这样就把很复杂的一套拳法简单化了,使每一拳式都有清晰的起止点。这是一套完整的论点,一套方法,是实践中得来的。我觉得这是他对太极拳普及的一个贡献。很多练一辈子拳没有从圆周中跳出来,而杨老理由跳了出来,圆不是死的,没有定点、没有重心、没有支撑点的圆是错的。圆就应该是支撑八面的。第三个论是“八纲论”,就是八个字:“曲、伸、俯、仰、起、落、进、退”。曲、伸是表现动作的,收回来,展出去,俯、仰也是动作的空间特征,“仰之则弥主,俯之则弥深”。吴式太极拳很多动作是立圆运动,还有起腿等动作,在步法变化上也有进退的变化,所以有起落进退,这八个字概括了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特征,这八个字也基本上是《太极拳论》中的内容,是在吴式太极拳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