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少林武术] 《內功四經》之謎

[复制链接]
鐵冰心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2-2 09:55:57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鐵冰心 于 2015-12-2 09:55 编辑

(孫福元)揭開《內功四經》之謎——僅以此文紀念宋世榮大師誕辰 155 周年 2014年7月14日 1:00

編者:本文為山東省形意拳研究會長孫福元先生數年研究之成果。原題為《神技展天下,內功傳四海——紀念內功巨擎宋世榮誕辰 155 周年兼談內功四經創著之真》,而依編者管見,此文最具有看點之處在於:《內功四經》是專為心意拳所著之拳理,為宋世榮先生親筆所著:“宋公托言此經出自清初水底石函,乃運用智慧使人堅信”之舉,且文中結合宋氏形意拳,對《內功四經》之內涵做了大量解析,故在刊發時,改用了現在的題目。文中還批露了作者多年尋訪的諸多有關心意拳、形意拳的史事軼聞,雖為一家之言,但相信會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原文較長,擬分四期刊出。

被視為形意拳經典的《內功四經》,以其技義深妙,文理精絕而為世人所尊崇。然百餘年來,人們對此經得自清初“水底石函”有所疑義,對經義與心意拳理極為一致也甚詫異,尤對宋門拳功全以石函四經為準大為不解。終因缺乏實據,至今乃無人能對“石函”之說動之若何。筆者幸能長期深探,驚知內功四經乃創自宋世榮,而經義與李能然心意拳之傳密切相關。這兩個發現.恐怕大出人們所料。今在紀念宋公誕辰 155 周年之際.據實述之,兼談有關李能然一系心意拳之傳承底秘,將對內功四經之創著,經義來源以及以經指導抖勁之練,有所真實瞭解;並對李能然先公拳藝傳承能有更確切之認識。

前言

清末,清朝腐敗,列強侵淩.群雄四起挽狂瀾,諸家絕藝顯神通。時之“內功巨擘”宋世榮、“八卦泰斗”董海川、“形意巨星”郭雲深、“太極無敵”楊露禪等,皆一代曠世豪雄;其中最得內功玄機、武業貢獻最大者,當屬宋世榮。宋先公不僅有驚人武功,更有超凡之絕著。百餘年來,廣為武界尊崇的內功四經正出自宋世榮公之手 ! 心意拳及形意拳門內,秘不外露的諸多精功訣竅即藏其中。盛譽中外的形意八卦大師李存義及名家孫祿堂皆曾前往求教,幸得內功秘傳,然均未親見經卷。 1982 年冬.余與年已八旬的北京形意拳家兼氣功專家馬禮堂相見,出示內功四經,馬禮堂喜而歎言:“《內功經》,吾已追尋三十餘年,終能親眼目睹,實乃今生大幸”。

此經文句絕妙,義理精闢。確非常人所能及。經中自言由清初王爺“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劍丹,下卷名內功。”劍丹者,劍斬魔念,煉金丹,即氣功;內功者內勁之功。《內功經》即以氣功為基階,以勁功為正堂的武功經典。此經由何人所作,若以經義之深、用字之絕來看,言由何等早期高人而作皆不為過,而且至今世人仍皆以經中所言出自清前高人為準;實則,此經出自宋世榮。宋先公既有絕倫武功,又有淵博之文能,文武俱精.是絕代武著《內功經》的創著人。

一、少年負壯志,師從李能然

宋世榮先公,字約齋,號鏡泉。生於清道光乙酉( 1840 年)七月九日;祖上于明初在南京為官。永樂年間,隨燕王朱棣之改都遷至北京。時至清朝,定居京兆大興縣,在城內火神廟近旁。公幼有壯志,苦讀《四書五經》.無不深及。秉性至孝,天資穎異,善圍棋,甚好祖籍之昆曲,尤酷嗜武功。

宋家先在京城經營鐘錶業,後聞山西太谷乃舉國富地,縣之實業,聲譽四海,遂由宋世榮之父永祿先公去太谷城,開設鐘錶製造局,局名“永善興”,經營狀況甚興旺。清同冶四年,宋世榮隨父遷至太谷。該縣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無林的興隆奠定了物質基礎。縣內富豪林立,武師雲集,四海志士爭奔聚。時值武界尊宿李能然先公,客居太谷,技冠群雄,威名遠震,宋世榮甚敬佩,經引見,17 歲拜師李能然,精習心意拳。

李能然,名飛羽,世稱“老能”。祖藉河北省深縣竇王莊。36 歲至山西省祁縣務農,兼習縣內戴家心意六合拳.時稱心意拳。關於李能然習藝時情.因其末輩後人早已經營他業隱於世間,故在幾十年來從未聞其嫡系後裔出面相述。為此,1988 年經宋虎臣大師之入室弟子車潤田先生 (1907-1993 年 ) 引見,余往北京見到李能然的第四代直系後人李經權 (1921- ) 。

李當時在東城區開設鐘錶店。他曾在太谷 20 餘年,直到抗戰勝利才離開太谷,對其先祖往事及昔日宋家皆甚瞭解。他稱太谷宋鐵麟大師為師爺。據李經權言,其先祖李能然在祁縣拜戴龍邦為師,而多隨龍邦之次子戴文勳共練心意拳,戴龍邦共兩子:長子名文亮 ( 或文量、文良 ) ,乳名大驢;次子文勳,乳名二驢。然祁縣,太谷對勳、雄兩字讀音相同,皆讀作京語“雄”字之音,故將戴文勳誤作戴文雄或文熊。又因雄與英兩字常連用為英雄,英在前,雄在後,故將戴文勳之兄誤作戴文英;該誤業已存流多年,甚至見諸 1925 年所立李能然之高足車永宏字毅齋的碑文中。查此誤.乃因方言所致。山、陝等省廣大地區,其方言讀音中並無京語中 en 之韻。凡遇 en 之韻皆讀作京語的 eng 之韻。李能然在太谷所傳心意拳待傳至河北省後之所以易名為行意拳及形意拳,其因就在於此。至於拳名形意的象形取意之說,乃為拳名形意自 1915 年刊出後,又隔十餘年的一種釋義。拳名在前為因,釋義在後為果,因果並未顛倒。拳名形意並不出自象形形取意之說,而出自心意二字晉冀方言讀音之別。

李能然對宋世榮的所授之藝,要先從李所繼承的戴家心意拳談起:戴氏心意拳包括繼承拳與創新拳兩部分。繼承拳有十形及四把。十形也稱十大形,有龍、虎、猴、馬、蛇、雞、燕、雞、鷹、熊等共十個單形短拳。四把,把即手,武術之手自然為招法、拳法、四把即四手。四把之頭手為橫拳,右拳以弓步橫平前射,左掌搭腕相輔(輔者,或排他手,或推自拳);第二手挑領:鷂子側身回返,右掌以弓步上挑,左掌隨之下按助壓,兩掌落至襠前,高齊膝巔;第四手為斬手,此手原為右足提起,左腿獨立,右手自胸前外旋轉以陽拳上沖,高齊眉,意在封其眼,實多破眉弓,名為望眉斬。然在四把之斬手後,宜加反背錘,以俯拳下擊為妙,打上擊下,如虎搜山。此反背錘之擊兼有“截手”向左下截的作用。

心意拳論手法,常言有四,即出手、起手、領手、截手。直打無化為出手,如獨立望眉斬;打而兼化為起手。如拳打掌化的橫拳;順化無打為領手;搓化無打為截手。正如拳經所言:“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梢,望眉斬加反見背,如虎搜山截手炮”。

戴氏四把之斬手則分起落兩勢,起勢者由鷹捉之左弓步上右足稍離地相並于左足,右手外旋裹上以拳至口前,裹化對方之來拳;落勢隨上右足成弓步,右拳弧線前落,弧頂高齊眉,然非終點,故勁稍欠。橫拳,斬手及反背錘皆為打法,需以剪子股勢和膝衷縱力,雷厲迅猛,“俱行如風”。而鷹捉則為大沉勁之采裂法,尤需足下存身之力,如經所言“鷹捉四平,足下存身,進步采打莫容情”。四平即不可前俯,後仰、左歪、右斜。撲打如虎仆,橫拳需四平,采拿如鷹捉也需四平,即常言之“虎拳、,鷹捉需四平”,鷹捉四平最有特點,猛力沉身,如足下踩死毒蟲,謂之“足下存身”。四把為匹手之連環,頭手與末手為環之手尾,然兩者難於順接,故在之間加—環扣而封之,此扣乃由右手沖天炮之回加右振足左揮掌兩合成。四把連環在開練時,在頭手橫拳前常加起勢快三步。此步乃由橫拳之實用而定者,因“起手橫拳勢難招”威力大,為免使對方提前驚退,而當尚未近身、相隔丈八遠時,即突上一步,再飛身接連邁出兩步,忽地落臨,速發橫拳,當者難脫。此飛身快步俗稱“疾步”,疾即快速。

李能然在繼承中,對四把作了某些改動。對鷹捉的改動是:將原兩掌以豎勁沉身下采裂落掌高齊膝,改為兩掌以縱勁前後撕裂,掌落齊心窩。對斬手的改動為:由原拳行線峰點高齊眉的沖捶,改為峰點齊下頜的撞掌,沖錘落點高齊心窩,撞掌落點齊胸膛,而最大改動則為將四把中各把由弓步定勢改為前後膝皆弓屈的靈步定勢。所謂靈步即兩足分前後的馬步,此馬步是將原馬步的一側改為前側,隨而將原馬步的兩足跟為軸,一同向著前側擰轉而成,擰轉度數:前足70至75度,後足為50-60度。若以改後的前後方向來看,則相當於前足內扣15至20度,後足外擺30至40度;足掌向內偏轉為扣,向外偏轉為擺。當初李能然在太谷縣傳于車毅齋及宋世榮的樁步擺扣度數即如此。

戴氏心意拳中的創新拳有閘勢、三拳、五行、增形及兵器刀槍棍等。閘勢全稱為閘勢,是參考山東省螳螂大家金世魁所傳螳螂拳而改編的。此拳共五趟,各趟皆以形似螳螂勾手的閘起閘落動作為主體。閘勢與傳統的心意拳的不同,在於心意傳統者為打中兼化,而閘勢則化中兼打,前者非功大不易見效,閘勢雖功小也難見有失;三拳者,鑽、裹、剪。鑽乃身鑽肩打,手附肩根相佐;裹乃兩手在自己面前裹橫而化;剪則兩掌及腕於額前剪分,兼含肘頂.下發切掌;五行為劈、鑽、崩、炮、橫五拳,對應金水木火土。劈拳近乎四把之斬手,鑽拳即三拳中鑽肩,崩拳形似斜上之射箭,炮拳則先起手分炸再單手落砸。橫拳即四把中由後向前直發之拳。增形乃十形之外的新增之形,今之增形雖已十余,而李能然時,僅有舶、鮀兩增形,為相區分,原十形常稱十大形,增形則稱小形。

除三拳外,李能然對閘勢、五行及兩小形均作了繼承。將兩小形與十大形相合併加以改動而成李氏十二形。將螳螂閘勢改為李氏雜勢捶,對原套路中形似螳螂臂的諸多左右屈肘勾手作了保留,對戴氏五行拳大加改動為李氏五行拳。李氏五行之老劈拳也近乎戴氏劈拳即斬手,而其餘四行則相去甚遠,如戴氏橫拳為自後向前,所發之拳其橫為橫豎之橫(豎為上下,橫為水平,此橫為水平中的前後之橫);李氏橫拳不是前發之橫,而是向左右擋架之拳,此橫為縱橫之橫.不是橫豎之橫,縱為前後,橫為左右。

在李能然繼承中最根本的改進,則位將發勁之步型由原弓步改為自馬步的靈步;這種前後兩膝皆弓屈的靈步不僅保障了發勁之大,更顯著提升了進退之靈,使能飛身進退,而族亦適應如拳經所言’追其形、退其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的上乘搏技,為此,靈步樁之站練是增厚心意拳功之關鍵。

李能然對宋世榮的心意拳之傳,首先即從站練靈步樁開始。此勢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的左勢為標準。因就-般而言,右腿之力大於左腿,而發勁之大小取決後腿,故以其勁大的右腿腳為後腿,以求發出較大之力。若以左腿之勁較大,則以站右勢樁為主。此樁以前後直線為樁線。前足內扣約15度.後足外擺約30度,樁線切於前後兩足之最內緣,即切於前足拇趾最內緣與後足跟之最內緣。單練發勁時,前足可稍靠裏,進退實戰時,前足可稍靠外或裏,當年李能然在太谷所傳靈步樁之前後兩足擺扣度數即如此,至今山西依然延續。而身之重心與通常馬步樁一樣,落在前後兩足著力點連線之正中間,有稱雙重,實則這正是進退至靈的最佳身位,太谷宋、車兩門至今持之如故。

樁勢高低與前後兩足間距相關,此距首先能確定身之最高勢位。而勢之高低最終取決於小腿及大腿對豎直線的傾斜角度。樁勢分高低中三者,多以前後兩足之間距為參考。中勢者,前足跟與後足尖間距為兩足長,後腿膕角即大小兩腿之夾角約130度;高勢樁,前後足間距小於一足半長,後腿膕角約150度;實戰中,多站中勢樁。

靈步之靈,在於前後兩膝之皆屈。體之運動及發力,主要由兩膝屈伸轉換所至。靈步兩膝皆屈,身腿反復甚靈;而弓步後膝已直,故而行動遲鈍。靈步之靈也勝過虛步,且重心居中,進退皆靈。膝之由屈而伸之力。主要來自臀後大肌及股前之股四頭肌。靈步樁雙膝之屈,正為此兩肌重負及施力提供了完備態勢。肌力越大.則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屈伸轉換越迅猛,發勁越足,進退越靈。靈步樁之站練.正使組成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等相關肌肉的肌纖維、毛細血管、肌神經及肌紅蛋白、肌糖原等數量增多.質量增蛋,從而使肌肉乃至骨骼更健壯,樁之靜挺力及耐久力均大增。李熊然極重樁功。靈步樁乃武功樁,其兩腿屈立,兩足佈局乃至全身諸節之狀態.皆須合於技擊之理。孿能然言:"站低勢樁尤能練出大功.故著意教宋世榮多站低勢靈步樁。低勢者,後腿膕角約110度;前後兩足之前後空檔大於兩足長,重心落點及兩足擺扣度數仍同中勢樁"。

二、神技縱橫,創著內功經

對李先公之傳,宋世榮潛心習之。一開始先集中時間對靈步桩苦練年餘,精心總結出:桩之上體之則乃”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正頭、起項、壯面神,順肩、活背、勢平正,胸出、身威、有收斂;此式中真竅也”。而下體之則為”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脇開而張;足忌動,膝用力,前陰縮,而脇開”。桩練之程序,分前後兩期。宋公總結言:”氣調而勻,勁鬆而緊;出氣莫令而聞,勁必先鬆而後緊,緩緩行之”。即桩練的前期之勢須放鬆,旨在強身,以為武功打好基礎;後期之勢宜緊而增勁,以益技擊。前後期皆須萬千次的反復實練,緩緩行之。對李能然所傳心意初拳之上述桩功要則,桩練程序,及後之桩步發勁,均由宋世榮載入其《內功四經》。

過去,內功經真本一直秘傳宋門中,散傳於世者多有別字、漏字以及非實之誤猜。諸如原經為”胸出身威,有收斂”。誤為:”胸出身微有收斂”;又如原經針對”足緊而穩”釋文為”足忌動”,卻被人改為”足既動”。追其根,是對經文理解有誤或聞音竄文。一字之差,其義迥然。靈步桩是心意拳中萬般拳勢之根基,不論五行、十二形、雜勢捶,或是李能然由外門引入而加變動的進退連環,其蓄勁與發勁拳勢皆根於靈步,萬勢根自靈步桩。

心意拳及形意拳的精絕處在於內勁。內勁之頂峰為戰勁。心意拳《十法摘要》言:”唯戰勁出沒甚捷,可使日月〈二目〉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能使天地〈我與敵〉交合〈相搏〉而不費力”。李能然特就心意拳內勁精傳於宋。內勁分三級:一級為根勁,二級為暴勁,三級為戰勁;根勁即根基勁,是按人體肌骨結構所發的規範基礎勁;暴勁是根勁的突然爆發之勁,根勁是爆發勁的基礎;戰勁即戰抖勁,戰是寒戰之戰,戰即抖。戰勁是彈爆之勁,極速回彈的爆發勁,戰勁乃內勁之王。《內功經》所載”功訣”則為根勁及爆發勁織訣要。”按肩以練步、逼臀以練膝”等為上體勁訣;而”提颏以正項,貼背以轉斗”等為下體勁訣。此勁訣正是《內功經》之精華。

內功經之根勁及爆發勁的得真並非易事。首先須得明師真傳。明師真傳即經文之真、經義之真、實練之真。

1.     經文之真:因內功四經長期秘傳,故以耳聞及片段轉抄散傳於世者,多有失真。如由中國武術協會審定出版的形意拳理論專著中,即將”勁訣”之”逼臀以堅膝”載為”逼腎以堅膝”,言逼腎比收臀能更進一步收斂臀部;將勁訣”貼背以轉斗”載為”貼背以轉抖”;言”轉抖”是指尾巴骨。何者為真?筆者以為應以內功經原本為準。其實,在見原本前,宋鐵麟大師已多次談及”逼臀以堅膝”及”貼背以轉斗”,而非”逼腎”及”轉抖”。追尋此誤之根,是出自太原形意名家穆修易〈1874-1954年〉之《拳道集錄》。
穆修易是形意大師王福元〈1848-1913年〉的弟子,且與其師叔宋鐵麟關係甚密。昔日,宋每去太原皆由穆接去家中小住,穆之《拳道集錄》中有關內功經之搜集,即來自宋之所傳。然宋先師不曾言”逼腎”,故知道逼腎之載必因腎、臀兩字之形相近而混淆所致。
2.      經義之真:當確知經文無誤後,尚須準確地辨別各地對經義的不同說法,棄誤存真,方為可用。如”逼臀”究為何義?有說是”用力將臀部向上提起”。實則”逼臀”是收縮膝胯後之臀大肌,使之縮短增力,拉動胯膝兩關節由屈趨直,膝部堅挺而促發力,即所謂”逼臀堅膝”。在勁訣”貼背以轉斗”中,斗字為何義?武界已猜了數十年,有說為尺骨之前端或說為尾骨,全未猜對。實則斗字之義竟與指紋相關。民間素將指紋分為”斗”與” 簸萁”兩類,由內環至外環封閉者為斗,圈圈開口者為簸萁。內功經即借斗字表指端,此義若不是宋鐵麟大師說破,至今也難以知真。
3.      實練之真:明師親傳,更為關鍵。宋鐵麟大師九十餘歲時,其傳拳仍以親自演示為主,尚與弟子對練”挨身炮”,倍使晚輩深得精功。

得內勁之真的第二個要緊處是刻苦精練。既要刻苦,又要深研。仍以”逼臀以堅膝”而言:此訣實為靈步桩蹬腿發勁之訣要。細觀蹬腿發勁時,身則上舉,然此上舉並非主動之為,而是被動所致。發勁前射時,非旦不需此舉,反要專有向下之沖力,而使腿腳之蹬勁及手向前所發之勁皆大增。此向下之沖勁即為”沉身勁”,須以勁訣”按肩以練步”而施之。

根勁與爆發勁通過勁訣而聯繫極密。根勁以勁訣規範後,就入了直通爆發勁之鑰。由根勁沿此鑰而苦練精練一個過程,使肌骨更緊實,神經更靈通,相關肌群鬆緊更協調,發勁能驟然宏大,則使根勁達到剛中寓柔的極剛程度,即成爆發勁。練得爆發勁後,再專練純柔的一個過程,即達柔中寓剛的極柔,既極剛又極柔即得戰勁,即疾彈爆發勁。其中由根勁至爆發勁的關鍵在於發勁之大。為此,在苦練的同時,須大增負重。

宋世榮不僅刻苦實練,還在家中特製了一杆翼德大槍,一把重百餘斤的青龍偃月大刀以及百公斤重的大吊袋四個,以配合大功之成,終於練得拳打三節不見形的抖絕巨力,成為李能然最得心之高足。宋從李能然習十年,技大成:桩功如山靜,拳功似蛟龍,五行十二形,爐火見純青。1875年,李能然告老還鄉;行前曾嘆言:”最得吾藝者,世榮也。”返鄉後,又授同邑深縣弟子郭雲深、劉奇蘭等。使其晉冀高足共達十二名。

在李能然的十餘名高足中,宋世榮以文武俱精的甚高素質、共勉共進的寬闊胸懷以及對心意拳真功的無盡追求和熱愛,而成為相互間誠摯聯繫的核心。他與李師之開門弟子車毅斋是結拜兄弟。李能然的晚期山西弟子賀永恒〈1853-1922年〉、李廣亨〈1859-1933年〉均是由宋介紹入門。宋世榮不僅與山西同門聯繫密切,而且同河北同門也格外親近。郭雲深及劉奇蘭之弟子李存義等,來太谷時必先去宋家或就住在宋家。

一年春,外地鏢師柳某特來太谷,住在城東門外官道街旅店,因鏢業爭執聲言專尋車毅斋”算總帳”。時值車因事外出,宋出面前往力勸,然柳出言狂傲並要與宋動手,柳出左拳,宋起右手輕劈,將柳翻于丈外,柳縱身而起猛發右拳以擊面,宋則左手領化,右掌重劈,使柳當即倒地。宋鐵麟大師對此曾言:”柔劈翻丈餘,重劈倒就地,彈崩則透里” 。柳起身後,復求明晨比大槍,宋應允,然次日晨,柳卻未到場。事後方知柳拳敗回到旅店,問起宋之槍功,店主言:”太谷翼德大槍,遠近聞名,此槍即由大宋爺宋世榮所創!”柳聽罷,當夜匆匆離開。

這年夏日的一個傍晚,宋世榮行經官道街口,身後忽跟一人,肩扛大棍,近身時突掄粗棍,朝宋腿部斜劈。宋聞聲隨轉,起腿一彈,棍折兩段。宋怒視那漢,追問其故。那人詭稱久聞先生武功絕倫,今試之果然如此,願求允列門墻,事後查知此人之舉乃與鏢事有關。此後,宋家人外出,皆嚴防身後有陌生人跟近。

宋先公精於鐘錶修製。一年秋,應邀去徐溝縣,為天祿堂之王老財家修錶。時有當地武士楊某,聞宋公善武,多次登門欲試,先公無奈,只得奉陪。試前,宋公有言:”任爾猛打,吾只招架”。楊聽罷大怒,扑向先公遍身重打,拳腳所向連連作響,但過了一會兒,楊即齝牙蛚嘴地停下,宋公則奉然以待。原來,楊某拳腳並未打在宋公身上,那啪啪作響的動靜全是先公手臂擋架之聲。次日,楊已疼臥難起,兩腿雙臂處處斑青。待十餘日後,宋公修完鐘錶,找到楊某告別時,仍見臂斑、青紫俱現。楊道:”先生說只架不打,然此架比打還厲害得多!”

宋公生于“國勢不振,佗族馮陵”之時,“懷絕技”而不遇,遂使“非常之士”,隱於世間。但宋公並不因此無所作為,而能以其所長另闢蹊徑,志以興武報國為其責。對能然先師之傳加以深刻精研,結合原有的周天氣公及淵博的經書古文化,于1884年農曆5月25日正式創著《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及《地龍經》共四經,此即武界尊崇的《內功四經》。

因內功核心即內勁;故四經中,以全面深述內勁的《內功經》為主,它由周天氣功、武勢桩功、定步勁功三者組成。周天氣功即真氣循行任督二脉的氣功,屬道家養生功。宋世榮極精道家周天功,並將其深妙入微地融於桩功及勁功中。真氣原本即產生內勁之能源,在神經統領下,向肌纖維供輸真氣,使肌肉收縮連同附骨一起運動,此即內勁之生成。肌內勁線與真氣供輸之線合而于一,《內功經》即揭示了肌之內勁與真氣的這種緊密聯繫。《納卦經》是對《內功經》的補充。此經納入了“八卦”的卦性、卦象及陰陽爭衡之理,以引發“天人合一”的心胸,並充實《內功經》中內勁運作之功。《神運經》闡明“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入”的隔空索膽之神威,此神之根在人品高尚之心,須將此心“剛大之氣養之于素”,需時即出;拳中特有飛自進退蹬足堂步,也在此經予以披露。內功四經作為一部高深的武功經典。對中華武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来自群组: 劍膽琴心及談詩論武

精彩评论2

鐵冰心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2-2 09:55:58
三、功傳晉內外,形意新發展

1885年,宋公赴京,轉到去易水西陵,看望同門兄弟郭雲深,相見時正值郭怒斥弟子劉緯祥〈1864-1935〉,劉時已21歲,練得勁力剛猛,且秉性好鬥,經常恃技出手傷人,招惹是非。郭對宋言:“來得正巧,請幫我調教一下這蠻徒二驃子”。

說到此節,就要涉及郭雲深的年齡問題,郭雲深入門雖晚于車毅斋及宋世榮,然年齡卻長于車、宋。關於郭之生卒年,與其相處多年的孫祿堂應該知道,但在其著《拳意述真》中僅言為“七十餘歲而終”。連究為七十幾歲也未寫出,足見當時對終壽詳數並不側重。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今凡涉及心意拳及形意拳早期名人,人們對其生終年總是刻意求準。實際上,郭的終壽詳齡為七十三歲,此齡是由郭之同庄即深縣西馬庄之馬耀南〈1879-1945年〉處得知。馬八歲初從郭習形意,至十四歲拜於郭之弟子李魁元名下,與孫祿堂是同師兄弟。據馬言,郭七十三歲去世時,馬二十三歲,相差五十歲。故知郭之出生年為1829年。由此可知,宋比郭小二十歲。然孫祿堂在《述真》中對宋、車年齡的記載有較大誤差,如言宋在民國12年,即西元1923年時已八十餘歲,實者這年宋僅七十四歲;言車“八十餘歲而終”,而據過去經常與車毅斋見面的宋鐵麟大師言:“車毅斋師伯比伯父宋世榮年長四五歲。”宋鐵麟曾與其車師伯相處二十多年,並經常見面,若按長五歲算,則車出生于1844年;又知終年為1914年,故終壽為七十歲。故知《述真》所言有誤。

宋應允了替郭調教其徒,與劉緯祥試手前對劉言:“賢侄,你儘管使勁打來!”劉以連珠崩拳,步步進逼;宋則從容化解,而不還擊。但見劉已累得渾身大汗,終未打中一拳。至此幡悟技藝懸殊,遂罷手旁立不語。卷袖一看,小臂多處見紫青。宋郭相視暗笑。宋對劉以《神運經》之理點撥:“以柔用剛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剛”,令其在柔字上狠下功夫,令他繼續深求郭之剛猛。劉遵之而大下苦功,遂技大進。宋之點撥給劉緯祥留下終生思念,且逢人常道:“我曾親得宋世榮先生內功經’柔’字真傳!”關於宋公授藝劉緯祥之事,劉生前也常對其弟子馬禮堂〈1903-1989年〉談起。

1900年河北形意拳大師李存義〈1849-1921年〉來山西太谷拜見宋世榮,在宋家“永善興”鐘錶局與跟宋世榮從習內功,時與宋鐵麟在東寺〈斜陽寺〉園中練功找勁。宋世榮、宋世德兩兄弟當時常在“永善興”鐘錶局與李能然之眾弟子相會。李廣亨當時是此局的賬房先生,車毅斋及賀永恒也常來此局共練心意內功。當年郭雲深五十二歲來太谷時,也是先到“永善興”。時宋世榮已去河北歸化,故在宋家住數日後,由李廣亨陪郭前往太谷城北二里賈家堡,拜會了車毅斋,彼此還作了精彩的散打交流。

李存義這次來宋家,正遇宋之弟子賈蘊高也來看望。賈在1931年版的紀念宋世榮一生業績的特集《宋約斋先生一生衰榮錄》中載言:宋世榮“師於永善興鐘錶局時,高朋滿座,未及詳詢,話太谷車毅斋先生及河北李存義君講論內勁等法,津津若有餘味,坐甫定即見由車先生練虎形,師亦練該形。余私心羨慕,望洋興嘆,始知向來所學僅屬皮毛”。文中所云車宋二公親自實練之虎形,正是充分爆發心意內勁的主要拳勢。虎扑時,兩足蹬地騰空而起;落地時,雙掌猛力扑出,抖絕巨力陡然顯示。賈蘊高這次來谷城年十六歲,是首次見到宋先公。賈原曾練長拳,功力較大,遠近聞名。自見先輩真功後,不勝感慨,深感要想發出高超內勁,必須由明師指點,按內功經中勁訣實練。

李存義得宋之內功點撥後,反覆與宋鐵麟一齊在太谷斜陽寺園中實練。據宋鐵麟言:“李存義師兄當年已五十餘歲,雖練勢稍高,然在不停地練功行拳”。彼此還經常練習散打。李在宋家二十餘日。返里後,在河北凡與李之技藝密切者,如其弟子尚雲祥〈1864-1937年〉、李魁元之弟子孫祿堂〈1860-1933年〉、李之師弟張兆東〈1865-1938年〉、張之弟子韓慕俠等,皆曾大得俾益,對河北形意拳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924年6月,孫祿堂也入晉拜望宋世榮。由宋虎臣之弟子、太原的董秀升〈1882-1939年〉介紹,先去太谷宋家,不在,又去山西介修縣錦山拜謁了宋公。宋感孫祿堂千里求藝之心誠而親演其技。練馬形是雙拳并起并落的老式馬形:先束身蓄勢,雙拳經胸前上提而分開至兩鰓旁,再出步大進,兩拳合而前冲,巨力爆發,極迅猛。正如拳經所言:“束身縱身踹倒牆”,“束展二字一命亡”。孫祿堂嘆言:“師爺之功,實令驚恐!”練燕形:似低勢,大仆步,俯身、胸貼地面,從兩條併排的低式寬面之長條凳下,一掠而飛,恰似“燕子抄水”。練蛇形:“分高低兩種,高者為靈步;低者為盤步。大歇步;如盤步右蛇行,是左足在前的左盤步,腰身下俯左擰,右臂以螺旋纏貼右胸、左腹及左臂,手夠後足跟,左掌則在右耳旁,此為束勢;展勢者,出右步,縱身飛進,右臂巨力猛挑,恰如巨蟒疾吐信,束勢如蛇盤,展勢如弩箭。宋公時年七十六歲,猶能如此神功,給孫祿堂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宋公還傳授了《內功經》,更使其技如虎添翼。當時郭雲深、李存義等已先後去世,而孫祿堂、尚雲祥等幾位年齡較大的“邦”字輩形意名家在河北形意中已近乎掌門。去山西拜望宋先輩之事,在河北形意門中甚為轟動,進而促進了河北形意的發展。第二年,即1925年趁鄭州廟會期間,經孫祿堂、尚雲祥邀請,百餘名形意拳者聚練於佛寺中。孫祿堂向與會者介紹了拜見宋先公之情。孫言:“宋之神功,已入化境,吾等晚輩,望塵莫及,請諸君天天苦練,加緊迫趕!”於是,每日諸位形意高手及門人切磋交流,精功苦練,甚晚方休。而孫祿堂、尚雲祥等人則待眾人睡後,約十一點再去佛寺正廳後松林中,精研細練。孫、尚雖皆年過花甲,心氣依然很盛,據言二位較勁,尚之崩拳發勁甚猛,步步緊逼,不肯放鬆;孫則多能化解,偶見回應“搬手炮”,右掌速按其腦門。雖有激怒之時,然純為精藝所需,事後並不計較。經月餘之勤練,其拳藝拳理均有收益。

宋世榮公自與孫祿堂會面不久,即返回太谷家中。此後,極少露面,致使武界誤傳:“宋世榮晚年,上五台山當了和尚”。宋公1927年農曆9月19日謝世,終年79歲。先公臨終前,猶念念不忘《內功四經》。語重心長地對宋虎臣等人說:“內功經,是吾以萬千次苦練及畢生精研換來的,雖是傳給家裡人,也要把真情講明白;來之不易,務必珍惜!”眾聞之,皆泪下。前大總統秘書東台吳心穀及山西農礦廳秘書武中洲為宋世榮公寫了《慕志銘》。

四、絕藝經典、貢獻非凡

宋世榮公對心意拳及形意拳事業的貢獻:

第一、精著《內功四經》。宋公托言此經出自清初水底石函,然細觀此經與心意拳竟如此吻合,實令人驚疑。實際上,極富抖絕內勁特色的宋門心意拳,確是全以《內功四經》為練功準則,《內功四經》即專為心意拳所著之拳理。此拳理是以李能然在山西太谷初傳的心意拳理為基礎,復加宋世榮的周天精功總合而成。
第二、力創內功盤根。盤者,盤旋、回旋;根者,根基也。盤根即步根盤旋之根基。心意拳行功常為直趟而少於靈轉,宋公針對此情,力創盤根,以足此拳回旋進退之靈通。盤根為心意拳的基礎功法。正如宋之高足任爾琪在其《盤根運義》中言:“天行健、地轉強,皆取盤意;木有本、水靠源,拳重根基”。盤根由宋公於1892年左右在宋家一杏木方桌上創成。最少步數為三步一圈。初為六路、後為八路,或更多。
第三、貢獻為對練“十六把”,即十六招勢。此十六把以心意拳直趟為主,兼容太極及盤根。
第四、獨創翼德大槍,共九趟。此套大槍除有獨立的槍功技藝外,又是大增心意拳內勁的基礎功法。
第五、十二形之增新及昇華。心意拳中十二形甚保守,在李能然的諸弟子中,多數不齊全、不統一,若論最完整且精妙者,當數宋世榮所傳。在1935年成立的太谷國術館中,即有宋世榮的高足宋鐵麟獨傳十二形。河北形意中十二形則不統一,還有將比五行拳早百餘年的四把拳竄作十二形之雞形者〈以近百年,似已習慣〉。宋公對十二形的增新與昇華,主要為創有能充分展示身法之束展、升伏及旋擰的新勢龍形,並在蛇、燕、雞等諸形中盡顯精功。

貢獻最大處,則在研練出超凡之抖絕勁。所謂抖絕勁,即在發勁的終點處,有震蕩之象。此震有整體於局部之分。整體震蕩主要由發勁與回反勁的時間微差所致,向前發勁時,靈步桩之後腿前蹬之勁稍先於前腿向後撐的平衡勁,使身軀震蕩;發完勁放鬆時,後腿仍稍先於前腿放鬆,身軀自呈回返之勢。在整體基礎上的局部震蕩,以肩為主,發勁時,前鋸肌等能將肩胛骨前拉兩寸餘,放鬆後此肩自動復位。這正是宋門發勁的顯明特點。此勁已由《內功經》“勁訣”公諸於世。發抖絕巨力,須由明師指點,宋公之藝傳予子侄宋虎臣、宋青山、宋晏彪、宋鐵麟、太原任爾琪、清源賈蘊高、晉軍軍長王嗣昌及騎兵師長趙守钰等。近二十名弟子,個個武功超眾。

宋公長子宋虎臣,1881年出生,承家傳,功底純厚,外表文雅。一旦較技,即令驚奇。1939年虎臣先生去晉中榆次北門里之義行長花布莊作客。此布莊由當時財政部長孔祥熙之族弟孔祥麟開設。孔祥麟為太谷車氏心意拳呂學隆〈名三光〉之弟子。相談間,恰逢當地武魁范二望到訪。范者年30餘,身魁梧,執意與宋相試技。范猛扑上來,突發一掌。虎臣先生微施“挑領”,左化右發,身形一抖,即使范者騰空而起,猛撞牆上,倒地半天未起。孔祥麟事後言:“原雖聞宋先生功力深厚,然未料有如此神力!”當時在場的布庄雇員李某言,雖見范被重發而出,但並未看清是如何發。正如拳經所言:“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宋虎臣創有對練十面埋伏、戰鬥大槍、戰鬥劍,曾任教於晉軍第三軍,兼該軍執法督戰總隊長。宋先生1947年去世,其徒董秀升、劉實君等均為武界名家。

宋公次子宋青山,生於1885年。得家傳,藝超群。父逝後,入空門,至京廣濟寺,兼傳宋門心意拳。適值北京“大刀王五”之師弟董子英,也出家該寺,遂成宋青山之藝徒。而後宋青山返晉城太原雙塔下之“十方院”,八十而終。董子英則還俗。

宋公胞侄宋晏彪,乃宋世德之長子。1881年出生,身高力宏,遠近聞名。宋公與胞弟宋世德各有兩子。兩長者同年生,兩次子與長者相隔四年亦同年生。按行序,宋虎臣為長,宋晏彪為次,宋青山為末。自宋世榮謝世後,下一代兄弟四人仍共居一處。而宋青山步入空門,宋晏彪則不慎鬧了“嗜好”〈即吸大烟〉,於1930年僅50歲即離開世間。

公之胞侄宋鐵麟,乃宋世德之次子。生於1885年夏,是宋家壽限最高者。鐵麟大師承家傳,5歲練拳,6歲在河北大興家中幸得李能然先公之指點,7歲隨父遷晉,因其父宋世德出家,故於15歲拜師伯父宋世榮精習心意拳。1929年去省城太原參加山西省國術大賽。以心意拳“猴拳”獻技,藝冠群雄,次日省城《華文晚報》顯位盛讚宋鐵麟之猴形。1930年散打又重挫山西武功名手,大顯神功。1935年太谷國術館建立,孔祥熙捐贈三百大洋,鐵麟大師出任館長兼教務主任,親傳宋門心意十二形,為山西武界培養了一批名家高手。大師嚴以《內功經》為準而授藝,其山西弟子李宗山〈1893-1970年〉、吳立孝〈1897-1983年〉、史一峰〈1908-1954年〉、苗壽山、田種蘭、胡增衡、陳錫榮、趙永昌、張子信、宋光華〈鐵麟長子〉及山東孫福元等,均得宋門真傳。

宋公之弟子任爾琪,字子田,1877年生。太原縣南街人,後遷晉祠。17歲拜宋功為師,精於五行拳及盤根。1929年去太原市參加山西省國術大賽,以盤根獻技,走轉至靈,變勢奇異,全場驚賞。大賽百餘位名家獻藝,報章獨載宋鐵麟之“猴形”及任爾琪之“盤根”,遂使宋門殊技彰顯。1933年任爾琪出任太原晉祠國術促進會之會長,並編著《內功四經及拳術運義》,由上海印書局印發百餘本。書中《內功四經》雖與宋門原本多有出入,然是近百年來最早廣傳宋門四經者。1945年任公謝世,其弟子有王雄、王敏、何連棗〈1902-1989〉、宋登〈1900-1993〉等。

宋公弟子賈蘊高,1885年生,山西清源縣人。自幼從父習長拳,1900年拜宋世榮為師。1918年在上海,為護一山西商客而大散眾歹徒。1931年賈持宋公79歲遺像,廣徵贊言,復加宋公傳略及《墓志銘》等,匯印成冊。名為《宋約斋先生哀榮錄》,以緬先公之德高藝絕。1933年,應山東省國術館之特邀,前往省城濟南參與武術擂台賽,出任總裁,時有河北形意傳人李靜斋及姜容楓等也出任裁判之職。〈提起李靜斋,有人常將他與《拳意述真》中的李鏡斋相混淆。實者兩者不僅在名中有靜、鏡之別,而且師承差一代:《述真》中李鏡斋稱郭雲深為師兄,而比孫祿堂長兩歲的裁判李靜斋則是郭之入室弟子。北京馬禮堂言:李靜斋與郭之弟子李魁元、劉緯祥之間一直互稱師兄弟。李靜斋家在保定城隍廟內開酒館,其弟子李向左與李魁元之弟子馬耀南同在濟南,共處十餘年,馬一直稱李向左為師弟〉。賈蘊高之抖勁精功,深得山東省長韓復渠贊賞,並以盛晏相款待。賈先生既是武功大師又是實業大家及書畫家。然不為權勢所移,致力愛國業績,終在1940年被敵殺害。其弟子田鎮鋒是山東省國術館教務長,高足郝湛如〈1900-1971年〉在上海與王子平、盧嵩高等,並稱上海武林四杰。

2004年8月26日,是宋世榮先公誕辰155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追念先公為中華武學爭創之業績。〈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