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太极史料]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之源流(节錄)

[复制链接]
鐵冰心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4-15 11:05:38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之源流(节錄)



第一节国术源流与太极拳
上略...
前述太极拳法,传自元李明初之张三丰先生,言国术者,尽人而知之。然考太极拳法,实有数种,其名称不同,惟张三丰所传始名太极十三式,与许宣平之三十七 式,大致相同。盖以太极一图,于宋始见于世。张固道流,故假太极之理以言拳,以其拳法包罗各家之精英,而归根于修养,与无极太极拳理相因应,剽名太极,非 神其说也。于是得后世之推崇,执拳术之牛耳,发挥光大于今世,渐成为中国之新体育,其播益于世,诚未可量也。


第二节 许宣平之三十七式
许先师,名宣平,唐时江南徽州歙县人。隐城阳山,结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 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其所传之太极拳功,系受业于于欢子,名三世七,因共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长拳 者,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间断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其各式名称,与太极拳十三式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名称,为弯弓射雁、簸箕式、雀起尾、弹指、泰山升 气、推碾、挂树蹬脚等数式。尚有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莲等六手在外,以之锻炼腰腿,舒展血脉。其锻炼之法,为单式练习,一手练成,再 练一手,而所练之手,亦不固定次序,唯在练者自择。至三十七式逐一用成,则自然贯串,能呵成一气,故又名长拳也。


第三节李道子之先天拳
李道子,唐时江南安庆人。所传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相传李道子生经数代,自唐迄明,尚在人间。其拳法至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至明时尝游武当 山南岩宫,不火食,第日啖麸数合,人又称之为夫子李。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宋远桥之远祖,尝过宁国俞家,知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而为太极拳 之别名。俞家之功,为唐李道子所授,代代相传,每岁必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金元之际,不知所往。至明时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 利亨、莫谷声等,久相往来金陵之境。远桥、莲舟往游武当山,遇夫子李,面垢土厚发,参参味臭,历述莲舟上祖俞清慧、俞一诚之名,且曰:“吾在此几十韶光, 未及一语,今见汝,诚哉大造化也。”因授莲舟祕歌曰:“无声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莲舟至是不 但无敌,遂得全体大用焉。此歌七人皆知其句,后同往武当山,再访夫子李不遇。道经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乃张松溪、张翠山之师也。当袁项臣盛时,有幕友 宋书铭,自言为宋远桥后,精易理,善太极拳,其传多源于许宣平、李道子也。


第四节 程元涤之小九天法式
程灵洗,字元涤,江南徽州府休宁人。受业于韩拱月,太极之功,成大用矣。侯景之乱,惟歙州得保安宁,皆灵洗之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谧忠壮。传至程 珌,为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簿,累官至吏部尚书,拜翰林院学士。立朝刚正,风节凛然,晋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珌居家常平粜以济人,凡有利众 者,必尽心焉。所著有《洺水集》。珌将太极功改名为小九天,追流溯源,韩拱月所传也。共十四式,其中提手、单鞭、穿梭、大小裆捶、揽雀尾等数式,与太极十 三式名称相同。此外如叶里花,盖即肘底捶;猴顶云,类似倒捻肱,其余亦大同小异耳。程灵洗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 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內,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对于太极拳之体用,已昭然若揭。宋远桥所谓“无论何等名目拳法, 惟太极不能有两说”,即此可知太极拳种类名称虽不一,要皆出于一源而变化各异者也。


第五节 宋仲殊之后天法式
宋仲殊,学太极功于胡镜子,胡在扬州自称之名无可考。仲殊,安州人,所传之人,有殷利亨。其拳法名后天法,亦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为 主,与太极十三式功用相同,根则一。仲殊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可想见其风 概。后天法共十七式,除八方锤、阴五掌、阳五掌三式外,皆属肘法,变化万端,极运用肘法之能事,于手步之外,多所助益。殷利亨之后,其法尚在,而其传不详 矣。


第六节 张三丰之太极十三式
张三丰,名通,一名全一,又名君实,三丰其号也。元季辽东懿州人,又名张邋遢。或言宋之技击家,本武当丹士。身长七尺余,美髯如戟,寒暑戴一箬笠,日能行 千里。自洪武初,至太和山修道。宋远桥、俞莲舟等七人往访,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始归,自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名十三式,即吾人所习 之太极拳也。
前说采宋远桥所著十三式之源流,而今之言内家拳,以三丰为祖者。其说有三,一说云:“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 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以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 松溪为最著。”一说:“三丰为宋徽宗时人,值金人入寇,彼以一人杀金兵五百余。山陕人民慕其勇,从学者甚多,因传其技于陕西。元世祖时,西安人王宗岳,得 其真传,是为北派。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陈长兴。”一说:“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以上三说,互有出入。称 张三丰为宋人,所传者为内家拳,且言其精于少林,其说均始于清初,然未尝确指为今之太极拳。而考明史所记张三丰传,则亦未尝言其善拳法。以太极拳为三丰所 传记载最详者,似以宋氏家传谱为可据耳。


第七节 陈长兴之太极拳
陈长兴,河南怀庆府陈家沟人,立身常中正,行止端重,人称之为牌位陈。长兴父秉旺,与弟秉壬、秉奇均精太极拳,号称三杰。长兴曾设药肆于广平府,门徒甚 众。子耕耘,字霞村,能世其业。长兴之徒,以杨福魁为最著。按《陈氏家乘》载:“远祖名王廷字奏庭者,明末清初人。精太极拳,于山西访友,遇老叟命一童与 之扳跌。童子遂搂其腰亮起,用膝膝其气海者三,忽老幼皆不见。又后有蒋姓仆于公,其人能百步赶免,亦善拳者也。”窃按蒋发,人称蒋八,曾从登封李际遇与奏 庭战,蒋八当即蒋发。发自山西学太极拳,造诣甚深,盖得王宗岳之传。后至温县,从陈氏,必将其所能传于陈沟,是蒋之太极拳,非自陈沟学也。而奏庭自述词 中,有“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句,遂有谓太极拳法,创自陈氏者,未足以为信证。以太极拳自唐以来,已盛行于世,历宋元明清,流派更多,其名称亦不一 致,今人总名为太极拳耳。按之三十七式、小九天、后天法等,与十三式,非但原理不异,即姿势名称、着劲方位,相同者多,不相同者少,因此可证知太极拳不自 陈氏始。陈氏所造者,亦未必为太极拳。若创于陈氏,何能与唐宋以来相传者多相同耶?此仅就太极拳之范围说也,若考太极拳式中之懒扎衣、单鞭等名称,明戚南 塘《纪效新书》中有之,山西洪赵诸县所传之通臂拳,尤十九相同,则又不仅太极拳所专,而亦可知非创自陈氏也。即陈氏谱中之各种拳械,亦未可肯定为陈氏所自 创。以流传极为普通,能者甚多,且非一派一门之术,惟陈氏拳法,在清之中叶为最盛。而长兴以其徒杨福魁,始播其术于燕京,即今盛行之杨氏太极拳也。陈氏之 传他姓者,固不少,第能者甚鲜。杨氏之外,则有武禹襄、禹襄与杨氏同乡,见杨所学臻于神化,遂至赵堡镇,受教于陈清平,月余而归,传其甥李亦畬。亦畬所 传,可知者有郝和,字为真。清平为陈有本之门人,商于赵堡镇,所传有和兆元、张开、张睪山等。《陈氏家乘》云:陈有本,字道生,于太极拳已得骊珠,所传陈 清平、陈有伦、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云。


第八节 杨福魁之太极拳
杨福魁,字露蝉,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城內南关人。幼习外功,尤精于二郎拳。闻陈长兴工太极拳,与同里李伯魁共往师焉。因初习太极拳,贵以柔缓运劲,而杨等 久于外功,失之偏刚,未能一旦变为柔化,陈遂先授以太极推手法。二人因往来推荡,互相掷击,昼夜用功不稍懈。陈见杨之勤学,遂尽传其秘。杨学之十余年,技 成而归,传其术于乡里,迄今河北广平一带,咸称之为软拳,亦曰化拳。露蝉聪慧绝伦,于太极举原理运用,多有所发明。当时武术界月旦者,称其刚柔相济,天下 无双,号之曰杨无敌,名满天下矣。尔时清亲贵王公贝勒,多广纳江湖异能之士以自炫。露蝉以式技冠燕都,从之游者凡八王,故号露蝉为八侯。生子三人,长名 錡,早卒。次名钰,字班侯。三名鑑,字健侯,号镜湖。弟子之最著者,为万春、吴全佑、陵山、纪德诸人,而以班侯之技为冠。其时王公贵胄,虽提倡武术,然每 阿其所好,互争短长。或聘拳师入府邱从习,或就所管衙营分聘教士卒。于是露蝉与班侯、健侯,常驻端王邸,教太极拳,董海川在肃王邸,授八卦掌,郭云深在毓 公府,授形意拳,雄县刘仕俊在东营(六条胡同)教岳氏散手,班侯在西营(香儿胡同)教太极拳。东西两营时相水火,而名师辈出,英才济济,亦可想见当时国术 中兴之盛矣。全佑技亚于班侯兄弟,子爱绅,字鑑泉,尽传其父学,且善角觝,有王有林茂斋者,亦受业与全佑。纪德,字子修,与凌山友善,初从雄县刘仕俊学岳 氏散手,继从露蝉学太极拳,刚柔相济,自成一家。能卧地以臂当重车轮,燕京号之曰铁臂纪。轻捷如猿,至八旬尚健如少壮。健侯子三人,长兆熊,字梦祥,号少 侯;仲兆元,早亡;叔兆清,字澄甫。梦祥能传其父学。健侯弟子甚众,最著者为许禹生,精易理,于太极拳得其神髓,尤能以科学阐发拳中秘奥,学者宗之。


第九节 许禹生之太极拳
许靇厚,字禹生,河北宛平人,原籍鲁省,系出世家。祖笏臣公,清进士,同治间宦山东,历官至布政使。值捻匪猖獗,东抚丁某,嘱办军务,肃清境內匪人。乃召 集燕赵健儿,编练成军,依次平定。其部下多系各省技击名家,若沧州刘德宽等,皆当时著称者。禹生先生幼年,于读书之暇,每从之研究武技。甲午之役,父仕北 京,闻和议成,忧愤而卒。先生年已弱冠,见国体日衰,益励志习武,广访各派名师益友,发愤钻研,涉历内外各家。若少林,若六合,若岳氏,若八卦,若通臂, 而专功于太极拳,盖于是时已植其基。以杨氏班侯、健侯、刘氏德宽、宋氏书铭为之师。以纪氏子修、吴氏鑑泉、杨氏少侯、澄甫、刘氏凤春、李氏存义、张氏玉莲 诸人为之友。复究心陈沟各项拳法,旁及器械,集各派之精华,卓然有所树立,至于今四十年而不懈,于太极拳擅独得之秘。太极幼从健侯受之,其进功程序,则先 姿势,次应用,次散手,次懂劲,更旁采各派之所长,尤注重实际应用。当时日与切磋琢磨,而作实验之相手者,則有纪子修、吴鑑泉、刘恩绶、刘彩臣、恒寿山、 佟连吉、王有林诸人,皆当代名武师也。先生承杨氏衣钵,以科学证其迹象,以哲学衍其精微,而归根于实验,一扫神秘之习,为国术界辟一新途径,自清季迄今四 十年,其功为不少矣。先生所精,于太极拳中,别有散手。盖杨氏之散手,犹陈氏之二趟架子。杨氏以姿势立功,以敌手致用,犹陈氏以一趟运劲,以二趟发劲,虽 一断一连,其源则无二致也。近人习杨氏太极拳,仅于姿势外更习推手,不究单式之功,于散手应用,多不涉历,失之偏柔者多。实以自昔习者,多文弱之士。及王 公贵胄,不觉其日变于柔矣。陈氏之传,于今则似多刚硬,骤视之,截然为两种拳法,而疑其非出一源也。究之太极拳之上乘,刚柔相济,缓急从人,读古人所著拳 经,可知其真意,无待旁求。乃有以太极拳为柔拳,而借助他种刚捷之术以济用者,则诚昧于原理,浅尝败道者矣。禹生先生,于太极拳法,亲入扬、宋、陈诸家之 室,而探攫其精奥,更集內外功数十百家之神髓,以相印证,启迪后来。吾见肄力于国术,功行精挚之名贤夥矣,而如是者,则甚少见也。吾从先生游甚久,自愧无 所得,唯以耳濡目染之迹,记其源流如此。


第十节 宋书铭之太极拳
清祉始屋,项臣袁氏秉政。时有遗老宋氏书铭参其幕,精研易理,善太极拳,时年已七十矣。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 长拳,与太极十三式拳势名目大同小异,然趋重单式练习,惟推手法则相同。其时纪子修先师,及吴鑑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正倡导太极拳于 京师,功行皆冠于时。闻宋氏名,相与访谒,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于 是纪、吴、许、刘诸师,皆叩首称弟子,从学于宋。时纪师年逾古稀,寿与宋相若,而愿为宋弟子,宋与师约,秘不传人,师曰:“予习技,即以传人。若秘之,宁 勿学耳。”于以见宋技之精,与纪师之耄而好学与坦率也。宋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为宋远桥所手记者。其论太极拳种类原理,备极精 详,并可信证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为太极拳之一种。宋氏家传本,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前辈多抄存者,予于民国七年始得之。今之学者,守一师之说,诩 诩自得,乃不知有宋氏,辄以考据自标,执笔学为如此之文,亦陋矣。宋氏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播于世,允为杰作。惜其晚年困瘁家居, 抱道自娱,积稿盈屋。许公禹生数敦其出,皆不起。继以重金求其稿,亦不许,仅承其口传心授一鳞半爪耳。旋居保定作古,其遗著不知流落何所,徒令人向往而已。



来自群组: 談詩論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