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少林武术] 香港武林系列- 蔡莫拳近身逼打南少林

[复制链接]
鐵冰心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4-16 13:39:53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武林系列-  蔡莫拳


[第二期] 蔡莫拳近身逼打南少林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Q4MzIyODQ0/v.swf
潮汕海陆丰刻苦实战蔡莫派


跟其他南拳拳种类同,相传蔡莫派拳术的源起同样是福建少林寺;但蔡莫派与其他相异的是,它的主要流传地区为粤东沿海的潮汕及海陆丰,而创派宗师刘仕忠除了结合洪、刘、蔡、李、莫等南拳五大门派的精华,更糅合了其他多家拳法,以及江西武林奇人张文永的各种实战技法,而自创一门独有的风格。


流传于潮汕及海陆丰各地,战后亦随着移民流徙到香港植根的蔡莫派,借着刻苦的锻炼方式,一招一式都贯彻着传统潮汕人着重实用,不求花巧的个性气质。这种讲求搏击实战、全攻型的打法,亦对香港后来的擂台搏击技术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今日人所共知的「蔡莫派」,这个门派的名字却是在五六十年代拳法流传到香港之后才出现;在七十年代之前,对于内地或移居香港的潮汕人士来说,创派始祖、有「三脚虎」之称的刘仕忠更是家传户晓,现任蔡莫派国术总会主席的刘标师傅笑着形容,虽然不知「三脚虎」姓甚名谁,但他小时常听到乡里说,若形容一个人「好打」,「便搵三脚虎较量」;而大人要威吓小孩子不要跩,也往往会搬出「三脚虎」之名, 可见「三脚虎」对潮州人来说,就像神话一般的人物。


潮人神话三脚虎


回顾刘仕忠的生平事迹,也是充满传奇色彩。原籍于陆丰市甲子镇的他,从小便醉心武术,四出寻师访友,练就一身武功,并在二十岁之年已在潮州设馆授徒。但一次被人踢馆时因错手打伤挑战者,令刘仕忠迫着离开潮州,四处为家,不意却让他偶遇江西武林奇人张文永。后者原是秀才,年轻时弃文习武,且在广东、广西、江西和湖南等地行医济世。刘仕忠与张文永结交后,在汕头开馆授徒,张文永则在当地行医,汕头人知他识功夫的却寥寥可数。当时二十八岁的刘仕忠很佩服对方的学识及医术,也渴望学得他的少林功夫,但张文永算出刘仕忠只有三十二岁命而不肯将深厚的功夫相授,刘仕忠知道无法勉强,便离开了汕头,尔后他的结拜兄弟被国民党抓走,他与一众兄弟一起劫狱时,左手手掌亦被炸断。


断掌后,刘仕忠回到汕头找张文永,张文永认为当时刚过三十二岁的刘仕忠已逃过一大劫,便开始将功夫传授给他。刘仕忠虽然断掌,却将左手锻炼成铁锤一样,杀伤力惊人,因而得到「三脚虎」的称号。得到张文永指点后的他,也学到了少林及四川峨嵋的化门功夫(张文永曾到四川),再结合朱、范、钟、太极和六合等十多家的精华,创出自己风格的拳术,并在潮汕、海陆丰和惠州等地行走授武,奠下了蔡莫派的根基,但当时并没有蔡莫之名,人们只知道三脚虎。


软如绵硬如铁


刘标师傅回忆在1966年时,他从同乡同事口中得悉有机会拜入「三脚虎」的传人(即他第一个师父黄岱)门下,忙不迭便请同事介绍,因为三脚虎本人的行径事迹及功夫之厉害,一直在潮人之间流传。刘标师傅回忆师公时提及,「师公当时每年只洗两次澡,因为学功夫练至高深处,出完汗不能洗澡,只用面粉搓身,这些功夫现在的人都学不了。师公的脚和腰身也因为练功而长满了茧,因为他当时用舂谷的器具练功,用拳头打在他身上,就像碰到橡皮一样,软如绵但硬如铁。我也听闻他后期跟张文永学轻功时,最先要在祠堂碌地沙几个月,之后在脚踭处缚两个鸡蛋,来回走两个小时而不能将鸡蛋弄破,这样做是要锻炼脚趾力。持之以恒,两年后,再缚起铅条练习跳跃至三尺高,而膝盖不能弯曲。但还没有完全学成,张文永便死了。他是我师公最后一个师父,也是最佩服的一个。」


「师公最出名还有在胁下夹着木棍时,海陆丰的渔民即使力大,却无人可以将棍拿出来。他之前在汕头教,已大名赫赫;到了海陆丰,一百条村中大概有八十条他都教过。每条村每次只留两、三天便到别村去。」刘标又表示,师公曾在日军攻打大陆时来港避难,「但两年后日军侵占香港,他便又回去。他一直觉得香港搵食艰难,所以即使五十年代中内地牵起偷渡潮,他也不来港。 回到内地后,他一直在教功夫,后来共产政府禁止民间授武,他便回到乡下甲子镇去偷偷地教,到了七十年代才过世。」


香港「架己冷」


「我们海丰人有三班不同戏,一班是八字戏,即本土的鹤佬戏,现在盂兰节也会前来表演;其二是西秦戏,第三是正字戏。后两班有说是由福建传入广东,有戏班班主因改朝换代而逃难到海陆丰,从前这里属南蛮之地,后者为了生活迫得在此教戏为生,所以我们的戏讲的是官话。因为做戏的人有钱,听闻这边有三脚虎这个出名的师傅,便写十品帖请师公到戏班去教,另外的西秦和正字戏班都有自己的师傅。俗言有云,『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意旨乡人的恶死强悍,即使是邻居也随时大打出手。


「一处乡村一处例,我们海陆丰的武馆,分​​内馆和外馆。师公初时教外馆功夫,出狮、表演,很悦目;内馆功夫则只有徒弟可以看可以学,教的是真功夫。他在戏班教戏子杀四门、方世玉打雷等,都是外馆功夫,很好看。」


对潮汕族群有认识的人大抵都了解,无数潮汕人即使在战后流徙到香江谋生,在移民异地后,他们仍悉力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族群之间的凝聚力也很强大,从他们经常把「架己冷」(家里人)挂在口边可见一斑。战后的1957年,刘仕忠长子刘远成南来香港,以授徒为生,但囿于语言之别,徒弟主要都是同乡潮人,后来更在本港潮人云集的主要地区之一:九龙城设馆,公开授徒,不少潮汕人亦光顾刘远成的医馆睇铁打。刘远成师承了父亲的绝艺,尤以棍法著名,更传说曾经与黄岱师兄弟二人恶斗上环三角码头的一众苦力。到了七十年代功夫热席卷全球后,其门人合力成立了「蔡莫派国术总会」,并以刘远成为领导,进一步推广,亦是那时候开始,早期称为「三脚虎派」或「车轮手」,才变成「蔡莫派」。「从前乡下不讲『派』,通常用『种』或『门』,或者用地方命名,例如『罗山种』。尔后因为要跟其他门派区别,师父便以『蔡莫』命名,因为我家功夫的手法,主要是蔡和莫两家。」


实用搏击为尚


1962年来港的刘标师傅,本身亦是来自汕尾海丰的鹤佬人,即使在香港生活数十年,潮州口音仍然不改。他最初拜门的师父黄岱,是刘仕忠的入室弟子,本身亦是汕尾人──在1940年代,刘仕忠曾应汕尾乡绅之邀,前往当地教授蔡莫拳,黄岱便是当时慕三脚虎之名前往学习者之一。到了1957年后,黄岱步刘远成后尘,来到香港在深水埗开馆授徒,刘标师傅于1966年拜师时,便是先投黄岱门下,一直至黄岱于1972年逝​​世为止,才按黄岱临终所嘱,转投刘远成门下,继续进修。


那时候的刘标师傅,本在中环一酒吧内任职酒保,工作性质很西化但他醉心的却是中国武术,并在1977年于佐敦正式开馆授徒至今。开馆翌年,他的徒弟黄志强便在第二届世界擂台锦标大赛中以蔡莫功夫,一直打到决赛才负于美国选手得到亚军;另一位徒弟甘铭则在多部港产武打片中任武术指导,种种都令蔡莫的实战搏击技术更广为人所知。八十年代刘师傅亦经常组织擂台赛,带动将国术引入擂台搏击的风气。


但蔡莫派本身的练习方式十分刻苦,兴许亦因为这样,练习的人并不多。刘标师傅便形容,从前师父辈以旧式方法教,实在无法适应香港社会需要:「乡下教功夫,一开始几个月只是扎马。但我跟师父黄岱说,咁样教无人会学,都未开拳徒弟已走光。」当时只廿多岁的刘标比喻,乡下学功夫似起当时最高的建筑康乐大厦,要很扎实的基础;但来到香港,学功夫却似起木屋,四个洞四条柱便可以遮雨遮阳。要吸引学生练习,该反转过来,先练车轮手,练练下才练扎马。从前我们乡下沿海一带,还有所谓『青塘种』。练习『青塘种』更加辛苦,扎马时要开七吋阔,有人练了两天后连落楼梯都落不了,太辛苦了,香港无人敢学,特别是年轻人。」


全攻型实战


蔡莫派拳术的精髓,在于「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摧力,贯穿发劲,步法稳固,拳势激烈,发力时要求手、身、腰、腿的劲力贯串一气,善于近攻短打。」要练就这种劲度十足,巧与狠兼备的招式,却需要长时间且极刻苦的训练。刘标师傅所著的《南少林蔡莫拳》一书中,便示范了在练习桥手时要用铁棒在双臂上来回滚动、扭藤束、拉弹弓条等方法,同时又强调与人对练的重要。


发劲方面,蔡莫派的劲可以分为刚、柔、虚、实、直、横、斜等。入门时多用刚及直劲,进而是横劲和斜劲,最深层的便是虚劲和实劲。发自丹田的内劲,即「速劲」也是蔡莫派的特色,在攻击时发出犹如炸弹爆炸时的劲度,同时又有意犹未尽的回旋震荡力,更有着外刚内柔的特点。


来自群组: 劍膽琴心及談詩論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