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
亲,登录后才能试听哦。登录方法:1.电脑版在右上角【登录】2.手机版点右下角【登录】进入登录页面。
《吴式太极拳四个不可思议之谜》 吴知
前言
这是大题小作的游戏文章。
小弟是学习吴式太极拳的,曾从师友处得知近数十年间,香港、上海两地因早年分隔,在种种条件限制情况下,两地吴式太极拳的流传,各自发展,形成不同的架子、套路时,出现了一些争论。小弟无德无能,只是手痒,把手头有限的资料整理,尝试将部份可以公开讨论的吴式太极拳议题综合,再尝试拆开解释,并在可能范围内伸论。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前辈大德金石良言和匡正指导。
本文的推论形式,主要用「文字资料」、「招式架构」、「人证」等方法来辨证;至於文内采用的资料,俱有来源,无论书籍索引与前辈口述历史,都会列明出处,务求有根有据。
(一)「快拳」真假
从一九八二年,吴英华、马岳梁公开吴式老架「快拳」後,香港方面便有流言说「快拳」是马岳梁自行创编的,不是吴监泉私下锻练的套路。
小弟试从下列数个不同角度寻找资料,支持「快拳」是吴监泉秘练的传统套路之说。
1.快拳现存文字资料只有马岳梁、吴英华、施梅林的《吴式太极快拳》(香港.上海书局,1991年;另有国内版)和李立群的《吴式太极快拳附用法》(香港.奈辉,1999年)两书。其实一九三三年出版李先五的《太极拳》亦可见证早期吴式太极拳拳架模样。《太极拳》(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再版)一书是中国书店用吴图南藏书再版,於「中国传统武术丛书」系列刊行,近日油麻地的「实用书店」亦有新的大字版本。作者李先五是全佑先生的再传弟子。李先五师事刘彩臣,其架子较开扬,「单鞭」一式为弓箭步,右钩手伸於後方,左按掌向前,与杨式的无异。「提手上势」及「白鹤亮翅」两式,则和吴监泉早年的坐胯弯腰前俯触地一样。
其次还有由岳岳书社最近再版吴图南於一九三五年刊行的《太极拳》(上海.国华书店,1935年;湖南.岳岳书社,1990年再版)一书(早年有艺美翻版版本——《吴图南式太极拳》)。吴图南虽曾从学杨少候三个月,但其拳架基本还是从小练习七年的吴式(据其在马有清编的《太极拳之研究》(香港.商务,年份不详)记载),无论「单鞭」、「提手上势」及「白鹤亮翅」都与李先五的接近。
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单凭李先五的和吴图南的《太极拳》两书,就理解其拳架节奏和快拳的特点:顿挫相间、刚柔相济、快慢相合、前後相连等一致,但凭上述的招式,起码可粗见早期的吴式太极拳拳架未被吴监泉定势的模样。(吴监泉定势的「慢架」——上海称谓的圆拳∕老架,与上述三套拳架演练不同的分别主要在「单鞭」一式上。「慢架」的「单鞭」是用马步,其他早期的是弓步,这会是另一篇文章的好题目——吴式太极拳的马步「单鞭」。)我们如果比较吴图南的拳架及李先五的和快拳的,三者是大同小异,十分接近的,都是原始的吴式太极拳拳架。
2.除了故旧的文字资料外,我们亦可从招式架构分析。对比「快拳」与「慢架」的名目,两套拳招式有分野的,只有「二起脚」(二蹦子)和「上步错捶」两招。但其他太极拳流派较古老的传统套路中,都有像「二起脚」般踢双飞。至於「上步错捶」根本是「上步高探马」和「撇身捶」合体的原始招式。
故此,由拳架剖析,考据「快拳」架构之轨迹,及上一段的资料考证,「慢架」是从「快拳」流变而来,而不是由「慢架」变出「快拳」来,或将「慢架」打快造成「快拳」来。快拳是一套古老的传统套路。
3.此外,最重要便是人证。吴公藻先生是在一九八四年仙逝的,公开「快拳」时,他对妺妺吴英华和妺夫并无异议。旁人又可说甚么呢。(旁书一笔:监泉网站内的吴英华生卒年份是错的。)
而自一九八四年吴英华、马岳梁二老访港探亲前,两老在广州已将吴式对剑、二十四枪等传予吴雁霞、郭少炯後,港沪交流渐多,香港有关「快拳」的流言便慢慢歇止。
顺带一提,据《监泉太极拳社社讯》记载,吴英华、马岳梁自行创编的套路其实是「精简」。两老将「圆拳」重复的动作删除,把整套架子浓缩成五六分钟的套路。其中的主要变化有从「快拳」借来:「云手」转「高探马」时的过渡动作,只有此式不是本来的圆拳架子。其余的小改动是:(一)「十字手」、「肘底看捶」取消;(二)「斜飞」後接「手挥琵琶」,再作「下势」,删除了重复的「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个动作;(三)「双峰贯耳」则由右弓步改为左弓步,接於「转身左蹬脚」一式後;(四)第四个「玉女穿梭」後,便退步转身180度朝东作「下势」;(五)「下势」後,就来「金鸡独立」和「退步跨虎」,删除了「上步七星」。至一九八八年十月,吴英华、马岳梁编著的《吴式精简太极拳》(出版社资料不详,1988年)出版了。根据《监泉太极拳社社讯》记载,整个删减的目的都是为了套路的连贯性,而非某些人声称是以「技击」为主要理由(《太极秘谱诠真》,颜紫元编著,香港.上海书局;台湾.逸文,2000年,p.141)。
(二)「双刀」真伪
自李立群的《吴式太极刀和双刀》(香港.奈辉,1999年)一书面世,上海亦有双刀虚假的流言,说马岳梁和吴英华两位宗师,没有双刀留传下来,没有几个人学会,现存的是李立群托造的。
如前述「快拳」一题,照拆可也:
1.先从套路架构上剖析,众多的吴式太极刀剑套路,都是以「揽雀尾」和「搂膝拗步」开始,及以「搂膝拗步」在收式作结。双刀亦不例外。
2.马岳梁弟子陈兆毛,也曾就双刀问题查询其师。马老说:「忘了!」转头便问吴英华记得没有。吴老亦记不起来。然後马老就拿起一双太极刀,在上海监泉厅里,兴致勃勃舞弄刀花来了。
当年二老到广州传艺时,便是这位绰号「小广东」的陈兆毛作伴。吴雁霞、郭少炯曾要求拍摄其「二十四枪」录像,被婉拒不果。后;在陈兆毛也在深圳、江门等地教授双刀。
其实在上海的一辈老师兄,都知道有双刀存在。因双刀难练,学的人甚少,教的少时,马岳梁、吴英华二老便渐渐忘了。
3.何况吴监泉外甥赵寿邨(邨读音村)一系,仍有双刀流存。甚至远传至澳大利亚。难道赵寿邨不是吴式中人?赵的弟子张金贵(在赵寿邨逝世後,张金贵便改随马岳梁学艺,其拳架较吴英华的开展,风格形神竟然有点近似锺岳平的「关节拳」。顺带一提:其他上海吴门中人,改随马岳梁学艺的,著名的还有裴祖荫;裴氏本跟吴公仪学艺,後成马岳梁的大弟子;裴氏有一子;名洪宗南,后;在美国推广、教授吴式太极拳。)便是最佳人证。
所以小弟十分兴幸双刀能流传下来。
因为吴式太极刀刀诀向有:砍、剁、拦、截、刮、撩、扎、手履、缠、扇、滑等诀窍。而吴式太极双刀就是在练单刀的基础上,为全面提高刀术而进一步修炼的项目。古云「单刀看手,双刀看肘」,这是指练双刀,二手持刀时以二臂中节的肘达到对称、平衡协调的要求。
如双刀第七段「百脚花」一式中,有前、中、後三种不同舞花A都是以肘为主轴。其中「中舞花」与「前舞花」都是在身前将刀舞弄一立体「字」形,但前者重心移动少,主要在中盘舞花,前後宽度较大,後者则重心移动大,从外往内,由上向下舞花,深度较大。而「後舞花」和「前舞花」都是在身前将双刀舞弄成一立体「字」形,两者深度俱大,但後者从外往内,由上而下舞动,前者则从上向下,由内去外舞花。
此外也有「双刀看走」之说,此说侧重步履变化,如第七段「百走四门」一式就是走向四隅方(四斜角),兼行歇步,边行边运双刀缠头裹脑,包裹全身。
李立群的双刀书内有云:「练太极双刀,诚如练太极拳一样,重在内歛其神,外歛其气,刀尚未到,而意已到,刀若已到,则意先行。双刀舞练时,时而似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时而如捕鼠之猫,玲珑轻捷」(《吴式太极刀和双刀》香港.奈辉,1999年,p.118)。
总之太极器械练就,也可说吴式推手不难功成。
《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第三部份:「港产『打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