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太极史料] 转贴: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的“十字劲”

[复制链接]
tuji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0:31:03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的“十字劲”[/COLOR][/SIZE][/B]

  

作者:李会宁

《搏击》 2007年第2期[/COLOR][/SIZE]

众所周知,八极拳有三大劲法,即十字劲、缠丝劲和沉坠劲。前面我们讲了“八极”、“六合”的文化内涵与武技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再论述一下“十字”当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易理以及与拳术之间的联系。

  通常,在一些拳种中就有“十字”的概念,如[U]太极拳[/U][/COLOR]中有“十字手”、“十字腿”、“十字摆莲”,形意拳中的“十字崩”,八极拳中有“十字架”、“十字锤”,少林拳中有“十字脚”和“十字递换”法,但是这些“十字”定义都是双手交叉的外在形状,而无内在的奥妙成分,跟“十字劲”完全是两码事。

  对于“十字劲”的含义,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有很独到、很恰当的解释,如刘云樵先生讲:“所谓‘十字劲’,简单地说,就是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画十字运作所施展开来的劲。”

  霍文学先生则做进一步阐释,讲得更加清楚明白:

  “十字劲,又称四面劲。练习的要求是头顶蓝天,脚扎黄泉,两肘两头撑。意思是,其动作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如同‘十字’形撑展的劲。也就是将丹田中所凝聚的内劲向四面八方抽引膨张以达于极度和深度,所以劲的增长是无限的。”

  康戈武先生是这样定义“十字劲”的:

  “十字劲是指由身体正中(丹田部位)发出,成放射状向外撑展的劲。因该劲既有横向的水平面放射撑展,又有纵向的立面放射撑展,两面相交成十字形,故名”。

  了解了“十字劲”的表面含义后,我们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其它拳种中的劲法相当具体丰富,如太极拳就有 、捋、挤、按、采、 、肘、靠、粘、听、懂、走、化、引、拿、发、借、开、合、提、沉、长、截、钻、凌空等二十五种劲法;形意拳有斩、截、裹、挎、挑、顶、云、领、踩、扑、裹、束、绝、劈、钻、崩、炮、横、明、暗、化、横、竖二十三种劲法;八卦掌也有推、带、领、穿、截、切、托、拦、劈、撞、塌、捋、搬、探、撩、缠、扣、拨、钩、挑、削、按等二十二种劲法。为什么八极拳就只有三种劲呢?况且十字劲中还包含着沉坠劲,这样一看,其实八极拳只有十字劲和缠丝劲两种劲法。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翻开常秉义先生的《周易与汉字》一书,从“易理”当中寻求对“十字”的解释:

  《说文》认为:“一”为东西,“l”为南北,如此则“四方中央备矣”,故曰:“十,数之具也”。所谓“十,数之具也”,表面上好像是说一至十数,数至十而全;其实,“十”字完全是易学历法思潮的表现。“十”字象征中国古代 “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即下北上南,左东右西。下北为冬,其数为一、六;上南为夏,其数为二、七;左东为春,其书为三、八;右西为秋,其数为四、九;中央为长夏,其数为五、十。此即古代著名的《河图》、《洛书》“九宫”概念。所以《说文》谓之“一”为东西,“l”为南北,如此则“四方中央备矣”。一个简单的“十”字,竟有如此无限丰富的时空内涵,充分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简约与博大精深。

  由此可见,“十”字上、下、左、右的内涵就是“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与“六合(六极)”、“八极”从根本上讲都是“四面八方极远”的意思。

  又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河图、洛书“中五”的意思就是中间五点形成九十度相交的十字,于是四象见而十字交叉原点合五的内涵跃然而出,此即“四象即分五行以出”的象数含义。“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中国系统思维》一书上也讲:“大宇宙为五行母系统,以四时五方为核心向外伸延开去。万物又各具有一个五行子系统。母子系统之间具有鲜明的同构关系和统一的运动节奏。它们之间及其五行内部之间,不断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和反馈联系。”

  八极门之所以不把劲法具体数量化,就是由于本门之劲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如果定了死数,岂能尽显其博大精深和无穷变化。因此,“十字劲”就是一个“子母”系统,分开时可以派生出无限多的劲法,如刚劲、柔劲、阴劲、阳劲、内劲、整劲、蓄劲、放劲、横劲、竖劲、直劲、肘劲、靠劲、发劲、借劲、开劲、合劲、提劲、长劲、短劲、寸劲、截劲、崩劲、撞劲、闯劲、撑劲、化劲、抖劲、拧裹劲、钻翻劲、顶拔劲、沉坠劲、通透劲、冷弹劲、螺旋劲、凌空劲等。聚合时,所有的劲法又归为“十字”劲,正所谓“一生九九,九九归一”,完全符合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原理。

  所以,“十字劲”的特点就是以自身为中心,向四外成放射状发出的劲,也就是说尽管称为十字劲,实际上是上下方向不变,即头部永远顶拔向上,两脚永远沉坠朝下,而两肘却可以以腰和脊柱为轴做横向转动,四面八方都能应付敌人,发出的劲仍然是立体浑圆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又可称“十字劲”为“十极劲”,因为“立体浑圆”是横面八方与纵面上下二方形成的最大数了(十方极远之地)。其形式则是千变万化的,即可刚可柔、可长可短、可攻可防、可零可整,全凭自己意念控制,随心所欲,掌握灵活,敌人弱小,我们只发“四极”劲就可以了。遇到强敌或穷凶极恶之徒,就发“十极劲”,令其一败涂地。其意境神速幽远而趋于极限,中正不偏而通乎中庸,天人合一而达于神明。

  发好“十字劲”要领是内外兼修,首先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形、意、力、精、气、神都要苦练到家,缺一不可。发劲之前先放松全身各部肌肉和关节,感觉肢体有向下沉坠之意,然后运用意念将“周天八极”,亦即整个宇宙之“浩然正气(能量)”引入腹内丹田并凝聚一团形成“核反应堆”,想发放时就再运用意念引爆能量团,同时腰脊突然拧抖,双足震地,开声猛喝。使丹田发出强大的爆炸劲,发出六面浑圆力,头部向上发出的是顶拔劲,双脚向下发出的是沉坠劲,左右手(含肩、肘)发出的是撑撞劲,胸部和腹部向前、背部和臀部向后发出的是鼓荡劲,发十字劲的方法有静止原地发力和向前闯步发力两种。原地发力时,劲道上下相等,左右相等,前后相等,各自都是五分力,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身体的平衡,把握身体的重心,不至于前仰后合、左右歪斜而给敌人可乘的机会;当向前闯步发十字劲时,身体必然有向前、向上的惯性,这样一来,要保证身体的平衡和重心的稳定,两脚向下发出的沉坠劲就要大于头部向上发出的顶拔劲,即向上发四分劲,向下发六分劲;后手发出的撑撞劲就要大于前手发出的撑撞劲,即向左发六分劲,向右发四分劲。实际上十字劲是一种内力、一种整体力。

《八极拳谱》上言:

  “八极三盘内中恒,十字用力站当中。头顶天,脚蹬砖,后手如拽虎尾,前手如推泰山。动如崩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一发即收,无人能抵”。

  这种劲力迅捷、意远、短促、强硬、通透,配合擤气发声和外在的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铁肘功可以四面打人,无坚不摧,对手往往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中招倒地,不是死就是残。可见武林中所传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当年的八极吓死人”绝非虚语。

  关于十字劲的发放,还配有一首八极门内众人皆知的口诀,就是:“头顶青天,脚扎黄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这首歌诀是八极站桩的内功心法,实际上是练功者精神意念的无限放大和自由发挥。所体现的正是“神游八极”、“经纬六合”、“天人合一”、“六面浑圆”的内涵和意境。其目的是通过意念的极至扩放变化使力量的发放效果也达到极至。

  在我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中,就有“盖天”的学说。这种学说形成于周初,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南北朝祖恒著《天文录》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低;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这种说法反映了古代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可视运动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这里,“笠”指的是草帽,能遮阳避雨的那一种。“车盖”指的是马车上的伞盖。“头顶青天”,也就是把青天比喻成斗笠和伞盖,即“头上戴草帽,顶伞盖”的意思。“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实际上是较古的天圆地方说。“八极”显然指的是宇宙。“地法覆盘”意思是说大地就像一个倒放着的盘子。“脚扎黄泉”就是说双脚踏在大地上,由于力量和重量都极大,一直踏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头顶青天,脚扎黄泉”这两句话在《庄子.田子方》和《列子·黄帝篇》中找到,原文是: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潘雨廷先生也说:“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周文化,其宗教信仰早已完成整体思想,似不可再以原始宗教观之,究其信仰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结合,人贵由遗传而推至始祖,自然界则本诸直立人上下为天地,所谓‘顶天立地。’上天重视登山,入地重视涉水。”

  “怀抱婴儿”据说是八极拳第二世始祖吴钟的女儿吴荣在练功的过程中体会总结出来的心法。婴儿一般都是女人抱着的,婴儿的身体又软又圆,两只胳膊将婴儿抱在怀里就像练太极拳的人怀中抱球一样,还有的拳派称作“怀抱琵琶”、“怀中抱月”,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就是做到头顶项竖、含胸拔背、松肩塌胯、气沉丹田,把身型练成六面浑圆状态。此外怀抱婴儿还有“心念神驰,复归婴儿”之意,这是求得高深内功的不传之秘。

  “两肘顶山”意思是说通过精神意念的放大,两肘能顶倒大山。东汉大思想家王允在《论衡.谈天》中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如)蝼蚁也,兵革(如)毫茫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天下敌不过颛顼而大败,于是一怒之下撞倒顶着天的大柱子——不周山,使天地大乱。具有这样大的力量,一定会无敌于天下。如果用这样的力量同敌人的队伍作战,那么敌方的士兵就如同小小的蝼蛄和蚂蚁一样,而士兵使用的刀枪剑戟就好像毫毛和细草一样微小柔弱,很容易被消灭制服。

  可见,“两肘顶山”指的是两肘在顶天柱。又可想而知,能顶倒天柱的人是何等的高大,何等的神力。联系上文“盖天”学说,一个人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怀中抱着个孩子,两肘将顶着天的大山顶倒,一直到八方极远之地。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这不就是具有盖世之功吗?况且,《沧州八极拳谱》上也说:“人生受天地之灵气,能化生世界之技能。天为之大天,人为之小天。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八极拳术合天、地、人为一也。”

  作为从十字劲之中派生出的沉坠劲,笔者再细说一下。

   所谓“沉”,是指下沉,重量大的意思。“坠”,是垂下,往下落的意思。沉坠劲是一种以意识控制肢体放松并向下沉落的劲,这种劲受地球吸引的影响,遵循自然的规律而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出来的内在劲力。运用此劲时,要求精神集中,将自然之气运至丹田,当爆发十字劲后,沉坠劲要大于顶拔劲,这样可以降低自己的重心,保证身体重心的稳定平衡。同时还可以利用身体前进下落产生的动能和势能踩踏对方脚面或将敌人弹撞而出。

精彩评论12

wanshi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0:37:15
《中国沧州罗疃韩氏八极拳》序



    昨日又接会宁同志来电,欣闻《中国沧州罗疃韩氏八极拳》正在撰稿之中并将于今年六月间由国家出版机构正式出书且公开发行,不禁为之感到由衷地欣喜和骄傲!我与会宁同志相识于偶然间,由于各自工作的忙碌而无法经常进行联络或沟通。但是因为俩人均属国家公务员且兴趣相投,所以彼此间的友谊并未因少有联系而相互削弱。会宁同志虽为国家干部,但却能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抽出少有的宝贵时间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武术的研究与锻炼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中国沧州罗疃韩氏八极拳》的正式出版发行,就是会宁同志采撷丰硕成果的一个佐证。



    会宁同志所撰写并出版的《中国沧州罗疃韩氏八极拳》一书,其内容中介绍的是中国武术之乡——河北沧州自古流传至今的一个知名拳种即八极拳。说到此拳,令我不禁想起距今36年前的公元1971年夏季。当时,年仅16周岁的我——得遇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一等教习罗玉教授并有幸拜其为师学练传统武术。当时,罗玉老师曾传给我两趟八极拳即大、小八极各一趟。据罗老师所言:“民国16年秋,河北沧县选手韩化臣在本馆(中央国术馆)所举办的国术测试中,曾为本馆同仁演示过大、小八极各一趟。余细观韩君所练之拳趟子,发现此拳术与余少时所学之八极拳极为相似且拳趟子竟然丝毫无错。由此可知恐为同源异流耳。”由此推开——会宁同志所习之八极拳,为其师祖韩君化臣先生嫡派真传即韩师祖传其子韩洁泉先生;韩洁泉先生续传长女韩振阁女士及四子韩振江先生、五子韩振德先生;而会宁同志则得之于韩师振阁、振江、振德三位老师。我曾在2006年5月间举办的传统武术交流年会上目睹过会宁同志演示八极拳之拳趟子,其大开大合、工整标准、发力勇猛、一气呵成的动作令我为之一震——想不到一介书生的会宁同志竟然暗藏北方尚武志士侠肝义胆、敢作敢为的千古雄风!鉴于此,特作此序寥表心意并顺祝会宁同志在今后的继承前辈尚武精神的行为中取得更大成就!







武当太和门第十三代传艺先生 范克平



公元2008年4月28日于南京
yangqingjie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0:43:16
李会宁先生个人BLOG

http://blog.sina.com.cn/lhnbj
年轻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0:49:16
八极拳在枣庄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发源于河北沧州的八极拳以劲力刚猛,气势雄健而著称于世,现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拳之一。枣庄与八极拳有着深厚的渊源,被武术界称为“八极拳的第二故乡”,为了了解这其中的典故,近日记者来到枣庄清真寺,对枣庄市八极拳研究会会长石守立进行了采访。



八极拳在枣庄

            

《枣庄日报》社记者 孔浩文

         



韩化臣枣庄传授八极拳

    “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重要的一支,属北方拳种,如今已成为仅次于太极拳的中华第二大传统武术。关于八极拳的溯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每种说法都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近300年来,八极拳以河北沧州孟村为中心广收弟子,传播武艺却是不争的事实。学习八极拳以回民居多,原来仅在本族内传授,后来八极拳师摒弃门派和民族之分,八极拳得以广为流传,被称为‘开门八极’。八极拳传到枣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枣庄较早传授八极拳的拳师有韩化臣、李广菊、吴秀峰等人,他们当年在枣庄的影响都很大,其中拳师韩化臣是较早从河北沧州来枣庄传艺的一位。”石守立对记者说。

    据了解,韩化臣,字惠卿(1888—1937),河北沧州孟村南罗疃村人,其父为武举人,在当地是大户。受前辈影响,韩化臣自幼习武,且文才出众,聪慧过人,他健壮魁梧,待人热情,拜一代名师张克明之子张景星为师。张师见韩化臣忠孝心诚,锻炼刻苦,遂将八极拳及六合大枪独门绝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据传韩化臣臂力奇大,其铁沙掌一掌击出能使墙面大青砖凹进去,也能使十米左右远的油灯熄灭。1922年韩化臣曾与俄国大力士打擂,将其击败,后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务长时又力挫名家高手,被称为“铁巴掌”。

    1878年,山东峄县中兴矿局成立,随着公司的逐渐发展,大批沧州人来到枣庄,进入中兴公司工作,上世纪20年代,韩化臣因为一身好武艺,被任命为枣庄中兴公司矿警队总大队长。在枣庄期间,他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其中枣庄人李学义(1898-1950)是韩化臣最为得意的门生。1927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馆长张之江电聘韩化臣赴南京执教。1928年韩化臣带其弟子赵树德、李学义、赵荣林前往任教。   

     1928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国考中,数百名全国武林名家各展技艺,李学义在赛场上脱颖而出,名列优等37名之列,被留任南京国术馆教习,后被派往陆军军校任教官。1930年李景林将军创办山东国术馆,韩化臣携徒李学义随行回北方,先后在山东国术馆、韩复榘军队任教习。其间,韩化臣与李学义有时也来枣庄中兴公司任职。1937年韩化臣病逝后,李学义开始传徒授艺,广泛传播八极、少林、劈挂、太极等技艺。韩化臣的子孙后人也都习武授徒,传武艺于河北、山东、福建等地,使韩氏八极后继有人。





                        吴秀峰与吴氏八极拳



    石守立告诉记者,目前在枣庄练八极拳的爱好者,基本上都是沧州八极拳名家吴秀峰的传人,吴氏八极拳在枣庄流传甚广,现在不少老枣庄人都还记得拳师吴秀峰的名字。

    在《枣庄市志》中,记者看到有这样的记载:“1908年,中兴煤矿公司巡警局局长杨厚启为‘六合八极’门的拳师,手下习武者众多。1930年,‘六合八极’拳师韩化臣在中兴公司任矿警队总大队长,聘请任用了一批武术拳师。在他们的传播影响下,枣庄地区的武术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年,武术名家李广菊被聘为中兴公司巡警局排长,他业余时间在中兴公司设场教拳,传授‘六合八极’门武术,成名弟子数十人。1931年,韩化臣、左双臣、李广菊等联名邀请闻名全国的河北沧州‘吴氏八极拳’第六代传人吴秀峰来枣传艺。在清真寺设场,当时各门弟子50余人投其门下,成为当地武术派中影响最大的一门。因此,枣庄一直被南北武术界誉为八极拳的第二故乡。”
wuchanyuan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0:54:17
开门八极拳桩功述真 李会宁



[/COLOR]

李会宁八极拳研究系列2



开门八极拳桩功述真

提起八极拳筑基功夫——桩功,很多武术界人士可能认为八极门的站桩与其它拳种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完全对的,因为八极桩功是一个体系,分定步桩、活步桩,有着其独特的一面。由于功法练习十分科学,才产生了享誉海内外的张克明、张景星、黄四海、马凤图、李书文、韩化臣、马英图、霍殿阁、刘云樵、马贤达等八极高手。



  笔者所练开门八极拳为河北沧州罗疃八极老架,浑厚沉实、凶狠爆猛,是张景星的弟子、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韩化臣先生的第三代传人,韩先生与“神枪”李书文、中央国术馆训练科长马英图为亲师兄弟。另外,笔者还曾得到过李书文的师弟王中全(在北京挂棍二十年未逢对手)的再传弟子付广池先生、霍殿阁嫡孙霍文学先生、张旭初的弟子缴增祥先生和马凤图的爱子马明达先生的指点,这几家八极均是老架原貌,只是动作幅度和架子高低略有不同。综合众位老前辈所言,笔者拟将八极桩功、八极发声、小架、大架、对手架、六大开、手型论、三大劲、八极养生、技击交手等10个方面的内容做一简略的阐述,保持原传、原味。现将桩功浅析一下,不求话多,只求意真。



  [B]首先,八极拳入门的功夫是筑基桩功——两仪桩,也就是骑马蹲裆式,八极老前辈们称为“抱婴桩”(不同于大成拳的抱婴桩),全称“怀抱婴儿手托山”,据说是八极拳始祖吴忠的女儿吴荣练功体悟出的站桩秘诀,细嚼其味,内行看来其真其奥不言自明。[/B]此桩站定,取中平架,不高不低,要领同于原传形意拳浑元桩,左手握空拳,拳心朝下,意念中抱一婴儿(还不能走路,此时圆柔如球),大小臂自圆(同于太极拳抱球),右手为掌(虎形掌),掌心朝上,托于腮旁,意念中托一小山,只有这样内劲才能沉重如灌铅,并连通全身。同时两肘屈回撑顶,意念中力排二山(同于大成拳二挣力),头上顶,颈上拔,胸上提,意念中顶上青天;胯下松,膝下蹲,足下踩,意念中踩在两川(即两山间大河),上顶下踩也形成二挣力。八极前辈称此桩态内劲为“十字劲”,据笔者考证,此“十字劲”的名称早于民间传统任何一个拳种,可以说为八极门独有,后来大成拳也有了“十字”的概念。此桩功架单练,培元养气,伸筋拔骨,与内家的六面混元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是十字劲,其实是四面八方都有劲,“浑身到处皆是手”,无论对方从哪个方向进击,都会被大力弹回或震伤。可见,八极作为名拳,其练功法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天下拳理是一家”,只是不同拳种各自的表述不同罢了。此桩独特之处是除保留内家拳肩撑肘横、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肛敛臀、中正安舒的要领外,又将实战技击凶狠霸道的特点尽显出来,武林中素有“八极半年打死人,形意一年打死人”和“太极十年不出门,当年的八极吓死人”的说法(当然“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说法更广,这里只是说明八极拳的铜头铁臂、铁掌铁足、明肘明膝爆猛发力之效果,古时战场上称为杀法,不同于内家拳的弹射法,这也是八极拳历来被军方看重的原因。关于效果,举个例子,用手指弹一只蚂蚁,弹出很远蚂蚁也不会死,而用手指轻轻戳击或撵动蚂蚁,蚂蚁则必定粉身碎骨,八极就是后一种打击方法),整个桩态内意“头顶顶漏天,脚跺跺碎砖,两肘顶跑山”,内外相合,其威力可想而知。发劲时,力起于足,并以腰脊为轴,带动肩胯,猛摧肘膝,劲贯四方梢节,浑圆爆发,如炮炸响。说到此劲,霍文学先生曾向笔者讲过一件真事,是其父霍庆云亲眼所见:李书文在做顶肘动作时,劲发出后能将瓜皮帽垂直向上弹起一尺多高,然后复落头上,同时两肘象古琴弦一样剧烈颤动,可见其顶拔劲之大、之脆、之精、之神。后来霍庆云、张玉衡(张景星之子)和很多八极弟子竞相仿效,却没有一个人能将帽子顶抖而起,最好的也只是将帽子顶脱离开头发梢,一辈子也没有练成此功。实在可惜的是李书文没有将这一心法讲给后人,以致失传(但愿不是这样)。笔者另一位师爷赵荣林先生是韩化臣的贴身弟子,也是马英图的学生,因为韩先生与马先生是师兄弟,所以赵师爷称马先生为师叔。他把两仪顶肘叫做“八极母”,因为此式桩态为一蓄劲式,能派生变化出八极小架中任何一种拳式,无论劲发向何方。而小架又派生出大架和“六大开”、“八大招”,倒回去,所有拳式又能返回两仪顶肘式,师爷管这叫“一生九九,九九归一”(请八极同门不妨琢磨一试)。



  [B]其次,八极拳的活步桩也就是小架,此架练法绝对天下独一无二,动作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是由二十几个势子组成的一个短小精悍的套路。与此练法相同的是北京“醉鬼”张三门的“小拳”,然观“小拳”架式与八极小架一模一样,只是结尾改了两个动作,内行一眼就能看出“张氏功夫”源于八极。[/B]说其练法独特,一是指练功时动静分明、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内外相合,要在两仪定步桩换劲的基础上苦练,功力才会更上一个层次,动势如山崩,静势如沉钟。老前辈们称练习小架为“一 步一桩”,或干脆称“蹲小架”、“耗架子”。可能有的朋友要问,既然此小架是个套路,怎么这样练呢?这就是八极拳独特的地方啊!大家都知道,练习套路不是脆快如少林,就是柔缓似太极,但此二者皆讲究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八极小架练功单单讲究动静分明,而且集功、艺、养、用于一体,其练习共有四种方法:一是动静分明法,动时如崩弓炸雷,静时如同站定步桩。定桩仍然是按两仪桩的要领,但此时心中更静,杂念更少,仅存一念(即气功以一念之说)。具体方法是“数息”,我们规定一呼一吸为一息,呼吸要做到深、细、缓、匀,吸时把气贯入丹田,呼时起自丹田。一般初练时暗数三息为一桩,如起式并步桩(悟空问路)为三息后,发劲变成两仪桩站定又三息,再发劲后变弓步桩(拉弓式)又三息,直到练成最后一式并步桩,要求收势仍要回到起势的位置。[B]随着功力的增长,可以“六息一桩”、“九息一桩”,直到极限“九九八十一息一桩”,此时可达忘我境界,天人合一矣。[/B]久之丹田气满,内劲厚积自出(另外,站桩内功还有大小周天练习法,因是内功练习,非得明师指点才能练,故笔者不能公开),追求的是一个“耗”、“养”、“积”字。二是柔练,不再按“一步一桩”的练法,而采取太极拳的练法,动作柔缓连贯、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此时更要深切体会动作的要领,用意不用力,细细品味丹田内气达于四梢的感觉,追求的是一个“熟”、“顺”、“畅”字。三是刚练,气满力足劲厚后,在适当的季节、适当的环境和适当的体况下发真劲、刚劲、明劲,足踏有声,步落生根,鼻中擤起丹田之气,摧动全身整体之劲弹抖而出,“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一击必杀,打出效果(此种练法必须经名师指点,否则易引起头晕、眼花、鼻流血和耳鸣现象,甚至造成脏器内伤),追求的是一个“效”、“慎”、“戒”字。四是刚柔相济练,动作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刚、时而柔,变幻莫测。马凤图前辈曾有“七刚三柔”之说,韩化臣老前辈有“一挂鞭”之说,霍庆云老前辈有“明劲牵暗劲,暗劲逗明劲”之说,这种练法追求的是一个“活”、“神”、“化”字。这样,练习小架四种方**换不停地练。





  第三,八极拳桩功有着十分丰富的活动,也就是精神训练,即古人说的“内实精神,外适安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前面所提的一些意念,同于大成拳的意念假借,可见传统武术界各有自己的意念假借,绝不只是大成拳的专利。[B]八极门的先辈们在意念的练法上并不比大成拳逊色,笔者只是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八极门历史上就保守,起初八极拳只是在回民中流传,是不传汉人的,所以身怀绝技的高手都是回族老前辈,他们携艺自珍、携珍自秘、携秘自守,几乎是代代单传,才影响了八极拳的发展。[/B]可喜的是在1928年,冯玉祥、张之江、李景林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才使八极拳走出沧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笔者就意念问题曾请教过很多八极老前辈,由于受传统的影响,笔者在此不想多写(今后将另文撰写,以飧读者,以揭开八极拳之神秘面纱)。本文仅列出定步桩和小架的两首行功秘诀:

  (1)两仪顶桩歌诀

  头顶青天,脚踏两湾(或两川)。 怀抱婴儿,两肘顶山。(意念阐释如前)

  注:湾,指小溪流。川,指大江河。但这里两字代表两层功夫层次。

  (2)八极小架动静结合练法歌诀(其他三种练法歌诀暂不写出,大架、六大开、八大招皆有歌诀,也将另外写出)

  [/COLOR][B]头顶青天,脚踏两湾。背贴直树,肘寄远山。 怀抱婴儿,内实浑元。

  周身运劲,力撑八面。旋拟螺丝入口, 发似火药爆燃。[/B]

  敬请天下武友和八极同门分析其中奥妙,不言而喻,笔者也不再赘述,因为大家都是行家,我说些大家都知道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意义。它跟太极、形意、八卦有区别吗?天下拳理是不是一家?当代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曾说“天下没有名拳,只有名家”,言外之意,拳再好,没有功夫,你也上不了擂台,再说句实话,历代八极高手都是得老师真传方法正确后苦练出来的,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功夫也没有捷径可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统八极拳练法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台湾八极宗师刘云樵先生“小架筑基,大架展技,六大开肆艺”之论也说明了这一点。笔者作为一名传统八极拳爱好者,知道八极拳“大道至简”的深刻内涵,但所知又极其有限,只能道出只言片语,写成一篇小短文,借以“抛砖引玉”,敬请各界同门方家批评指正为幸![/COLOR]
fcwq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0:58:17
上文谈到十字劲、顶拨、浑身是手的观念,

不过我个人认为讲的太玄了~
yangxiaodo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1:01:18
[TR][TD]霍青锋先生谈八极拳[/TD][/TR][TR][TD][/SIZE]   练八极拳脚要十趾抓地站稳,头顶天,这就是站桩。

  发力的时候,前后手不能有差别,不管是马步也好,四六步也好,发力的时候前边多大力,后边多大力,由内向外发的爆发力,八极拳也得注意这个。

  另外也有忌讳,不要低头、猫腰、撅屁股,你老师爷常说:“低头猫腰,传授不高。”“一撅屁股就是挨打的架。”

  练起来主张一招一式,就是一膀一式的,这个一膀一式和连起来连蹦带跳是两码事呀。一膀一式,我看你老师爷打那个架,反臂砸,你老师爷有个特点,就是变一下脸,抡起来“啪”砸在这,就象一滩泥似的,打到地方不动弹,你老师爷讲的这个。

  咱们八极拳里边挂踏可以下看,其它的地方低着头,你老师爷非骂他不行,低头猫腰传授不高,挨打的架。

头顶天,脚踏地,两边同等发力,这属于十字劲。李书文师爷说:“象手榴弹、炸弹爆炸一样。”今天的八极拳比赛,我就看见有这样的,低着脑袋瓜子,还有这样的(模仿动作),这里边问题大了。

  接拳得靠、合,合了以后用力,挨、膀、挤、靠都在里边了。这个八极拳,第一招上步zhou打,转身zhou打,这两打,打合了以后发力,让你站不住,我就狠劲撑着你,大缠我要打倒你,我就是挺着不倒,两个人靠,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拆手。

  拆手怎么办?我和黑哥,就是在我父亲去世以后,我在邮电局那,晚上我在那住、在那练。我就使唤,变换打他,他不敢打我,他一打我受不了哇!我打他就是上步zhou打,我就这么狠劲打他,但是不行,我用力太大了这胳膊疼,还不敢用力太大,这转身zhou打,我就变了,你打不着他。这就是拆手,步步拆手哇,有的挤裆的时候,上去就戳你呀。

  两个刚练的时候要练得合呀,过段时间以后,靠上劲了,再练拆手,步步拆,大缠恨不得把你打倒,小缠也使唤,处处使唤,应该进大缠的时候不进大缠,进抱肘,朝阳手也进去了,就想把你打倒。八极拳一招一式地拆开手之后,基本上就行了。

  所谓八趟应手拳,这是你老师爷的心血,这一生他结合自己和人家过招,用精华组编的,我现在认识这个问题,我考虑给它起个名字,就是八极散手。[/TD][/TR]
huhu13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1:07:18
霍青锋先生说:「头顶天,脚踏地,两边同等发力,这属于十字劲。」

很简单~
nihao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6 11:15:18
惭愧啊,随师习武快5年了,现在也没有找到十字力啊
l663649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3 10:10:09
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