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太极史料] 谈虚务实振八极

[复制链接]
liulei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23 08:10:24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导/李春和 文/武华彦[/COLOR]



   [/SIZE] [/SIZE]   八极拳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以独特的技法和风格享誉武林,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在国内及海外广为流传。特别是人从1995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将八极拳列为全国十大优秀拳种,率先在国内外推广,进一步为八极拳的迅速传播拓宽了道路。这些年来,八极拳在套路推广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成绩明显,相比之下,在八极拳理论的研究方面,则表现为严重不足和滞后。本文拟从“虚”“实”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祈望能作投湖之后,振起层层涟漪。

  

  一、对八极拳理论研究的认识

  

  我们首先来看两组数字。第一组是习云太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武术史》(1985年12月版)后面列出“参考文献”,笔者统计为720册。其中书名标有“少林”称谓的共有39册,标有“太极”称谓的共有97册,标有“形意”称谓的共有23册,而书名标有“八极”称谓的,仅有缪杰著的《八极拳》1册。第二组数字如下:松田隆智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武术史略》(1984年7月中文版)后面列出“参考文献”,笔者统计为539册。其中,作者标明“少林拳图书”共有27册,标明“有关太极拳”的用书共有75册,标明“形意拳图书”共有16册,作者列不出一本关于八极拳的书。

  通过上面的数字统计,多么鲜明而深刻地证明:八极拳确定匮乏拳理、功法等方面的论著!据笔者研究,八极拳自始祖吴钏创立以来,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文字工作共有四次。第一次是由二世传人吴荣首写八极拳谱;第二次是民国二十五年由强瑞清、吴会清两位先师完成八极拳的续谱;第三次是1984年由吴连枝先生负责续谱;第四次是1989年由赵福江先生组织和编纂《八极拳精要》一书。第一次开门立户的拳谱已经散失;第二、三次续写的拳谱主要是门人传承的记录和拳械套路的名称;只有第四次的谱书《八极拳精要》内容比较丰富,除了包含前面谱书的内容之外,还增加了丁文通、高宝发、赵福江、陈福祥、张贵立、霍文学等名师关于功法和拳械的论述,扉页还由名界名流爱新觉罗溥杰、冯骥才、王学帅、慕凌飞、周正等先生题了辞。事实证明,《八极拳精要》是一本重要的谱书,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遗憾的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和珍贵价值的谱书只供门人传,减弱了它们所应起到的重大作用。这些谱书都属于“内部资料”,别说没有在社会上出版发行,就是在本门弟子中,也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其传播范围和指导作用受到很大限制。据笔者所知,由出版社或别的渠道公开发行的八极拳著作,有刘云樵先生的《八极拳》(台港版);有吴连枝先生的……(笔者只知道是三本著作,在日本发行,是日文版,所以只好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孔军先生的《八极拳全集》(只在武术期刊上打出“邮购”广告,没见摆上书店,不敢判定“身份”);赵福江先生编写了八极拳理论专著《阴阳八极拳功》(内部版)。另外,还有安天荣先生的《霍氏八极拳专辑》,齐德昭、孙生亭两位先生的合著《八极拳》,孙亮亭先生的《八极拳法》。再有就是一些武术期刊登载的关于八极拳的文章,属于凤毛麟角,就不一一列出了。

  “文有大、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赫赫八极拳,名扬海内外,可笔者耳闻目睹的只有上面屈指可数的几本谱和书籍(因条件所限,笔者的统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实在是“形名珠极匹配难”。

  如果说先师们因为历史(经济、文化、观念、信息等)的原因,不能或不愿深入研究和公开功法拳理,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武术比较快的步伐冲出国门,将要进入奥运的时候,在八极拳爱好群体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及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在八极拳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无所作为,就会拖住八极拳走向国内外的后腿,就会愧对先人,愧对时代,犯下很难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对八极拳形名规范的探讨

  

  八极拳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分成几大支派。先师们大多只能口传身授,一脉相承。由于语音、文笔、信息等原因,八极拳出现一形多名、一名多字(异体字),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些情况都影响武术界及弟子们对八极拳的研究和学练。因此,切实做好形名规范,不仅具有将自身辨析清楚的作用,而且对八极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愿意从“搬砖垒墙”做起,与大家共建宏伟的“八极大厦”。

  1.“六大开”与“六打开”的取舍

  “顶、抱、单、提、挎、缠”是八极拳的技击法,是讲“打”近有八极拳谱上的歌诀为记:“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挎合练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翻打顶肘中堂立,打开神拳往后传。”据此,把六字诀称作“六打开”应该说是正确的,即用六种技法猛打硬开敌方门声,挨傍挤靠,崩撼突击,克敌制胜。然而为什么大部分人把六字诀称作“六大开”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1)“大”与“打”语音相近,笔录出错;(2)“大开”也含“打开”之意,且范畴更大;(3)“六大开”经常与“八大招”连着说,前后都用“大”它,音韵和谐畅快,念起来琅琅上口;(4)长期习惯使用,大家约定俗成。因此,笔者认为,既然“六大开”在八极门内及武术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使用,我们就不必“纠偏”,也不要“怎么写都行”,应该统一规范到“六大开”上。

  2.“胯”与“挎”、“担”与“单”的区别

  “六大开”被称为八极拳的核心,是六种非常重要的技法,仅用六个字来高度概括,按理学字不应该写错。然而事实是,一些重要的文献都没有把这六个字写准。民国二十五年的《吴氏八极拳秘谱》把六大开写成“顶、抱、单、提、胯、缠”;习云太先生的《中国武术史》把六大开写成“顶、抱、担、提、跨、缠”;《中华武术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把六大开写成“顶、抱、担、提、挎、缠”;有的八极拳志谱还把“单”字写成“掸”。

  我们首先辨析“胯”与“挎”。“胯”是名词,指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挎”是动词,指由内向外发出的动作。六大开都是“打”法,应该用“挎”,“挎”和其它五个字都属于动词类。做“挎”的动作当然要用上“胯”这个部位,然而另外的五种打法哪个离得开“胯”呢?武术当中的动作又有几个能离开“胯”呢?显然,在六大开中,“挎”对而“胯”错。“肩膝kuà打靠为先,kuà打采中逃离难”,这是八极拳打法中的一句要诀,可是kuà字常被用错。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践,第一个音应该写“胯”字,第二个音应该写“挎”字。因为运用肩膝胯实施击打(八极拳可用头、肩、肘、手、胯、膝、足、臀八个部位打人)的先提条件,是必须“挨傍挤靠”,然后才可以进一步“挎打”。挎打上盘不妥,因为敌方容易缩身或向上挑挂,“挎”就会落空;挎打下盘不易,因为敌方重心在下,稳固难撼;只有挎打中盘,我好用力,敌难躲逃。这就是“挎打采中”之含义。至于用“跨”字顶替“挎”字写入六字诀中,是明显的错误,很好辨识,笔者不作赘言。

  著名八极拳师丁文通先生对六大开颇有研究。他对“单”的定义是:“由单手单足所成之招而御敌为单”(引自丁先生的《论六大开》)。赵福江、高宝发两位先生进一步阐述道:“何为单也,单不为双,凡拳中成招发力时,以单手单腿发力,或以单阳单阴劲力进招,皆为单也”(引自他们的《论六大开及八达功法》)。这些名家的解说符合实际,很有道理,论述精辟,因此得到大家的认可,笔者不再罗唆。如果仅赁拳法中的一招“担扁式”,或者歌诀中的“掸手退步急护裆”,“掸手望月归中堂”,就认为该用“担”或“掸”来代替“单”,显然是用个别的具体动作来代替普遍的抽象概括,缺少令人信服的道理。

  在六大开的写法上,八极拳传人逐渐统一了认识。“中间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一书,是以吴连枝先生为执行主编撰写的重要著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面写道:“六大开:指顶、抱、单、提、挎、缠六种基本方法”,我们应该把这看成六大开写法的定论。

  3、一形多名的规范

  八极拳中的某些动作出现一形多名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条:(1)字音相近导致误传误记;(2)地域隔离和技术封锁;(3)不做规范性的工作。一形多名容易使学拳乾产生困惑和歧义,不利于八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这方面的规范工作。笔者根据手边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列表如下:

  说明:1.规范的着眼点。(1)突出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义为核心的特点,有利于大家理解动作。例如,将“推窗”规范为“推闯”。“推窗”是生活中的平常动作,而“推闯”则是利用闯步迅猛冲撞,同时双掌用力推打敌方,使之摔倒。显然“推闯”符合八极拳的实际动作,有利于教与学。再如,“卧立炮”中的前冲之拳拳眼朝上,是“立拳”,后拉之拳拳心朝下,是“平(卧)拳”,这是武林的通常叫法,若用“窝里炮”命名,令人费解。(2)尊重约定俗成的叫法,淘汰少数人使用,或使用地域窄的名称。例如,将“挂挞”规范为“挂塔”;将“托腔式”规范为“托枪式”。(3)从整体考虑,八极拳其它名称尽理趋同。例如,八极拳有知名度很高的“两仪顶”“两仪桩”,有“太极出两仪,两仪生四相”的重要说法,我们就应该用“两仪展”代替“双仪展”;顺此类推,应该用“单仪顶”代替“担扁式”。

  2.“打单阳、单扬打、单阳打”的筛选。三个名称都是指一个动作,即“抽打裆部”,它是动宾结构。“单扬(单阳)”发不出“打”的动作,形不成主谓结构,既不符合语法要求,又没有合理性,所以笔者认为取“打单阳”较好,它类似于“撩阴”“扑面”等名称。

  3.“卧立炮、顶阳针、撑捶”不是一形多名。卧立炮大多用于远距离,打在敌方欲动未动之时;它的动作要求是,后足上一大步,拧腰坐胯,成马步,前拳打的是立拳,后拳拉回是平(卧)拳,停于后肋下。顶阳针大多用于中距离,连防带打;它的动作要求是,拧腰坐胯成四六步,一臂屈肘上挂,格挡敌方的冲拳,另一臂用“顶”法,出锥拳,利用凸出的食指或中指的二三骨节处,点击敌方的要害穴位(此处的“阳”是指身体的正面——背面为“阴”,不是指“裆部”)。撑捶大多用于近距离,敌方已快贴上,我的动作不好施展,只得略抖腰胯,压膀发力,前拳击打敌方的中盘,另一拳往腹前扣压,配合前手打出寸劲。笔者做如上的辨析,是因为有些人对它们三个的“形”与“名”不太清楚,甚至误以为是“一形多名”。

  八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体系、健身特点及思想内涵等问题的研究,是个庞大系统的理论工程。本文挂一漏万地谈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投石振海”,祈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儿触动和启迪,以便群策群为,使八极拳以它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艺和科学的理论,早日跻身于世界武坛。[/SIZ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纳速健身网成立于2006年8月,是国内优秀健身运动网站,现拥浏览人数超30万。网站是集养生、武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多种健身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平台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视频、伴奏音乐(太极拳晨练音乐,广场舞音乐,健身气功音乐)、图文教程、运动科普和经验分享,为健身爱好者提供完善的运动指导平台。
  • 纳速QQ群乙:151815303
  • 纳速QQ群丙:79104490
  • 微信交流群:微信好友搜索【nasuwang】加小纳微信进群交流健身知识,备注【纳速】
  •                     或者扫描页面底部右侧二维码添加小纳微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群客服交流

  • Copyright © 2006-2021, 纳速健身网. | | 辽ICP备13002388号-1 辽公安网备21050202000005号公安网备号 纳速武术-乙 QQ